菲华论坛

标题: 圣诞老人的起源 [打印本页]

作者: 卡卡西720    时间: 2020-12-24 16:18
标题: 圣诞老人的起源
本帖最后由 ade7788 于 2020-12-24 16:36 编辑






Merry Christmas

圣诞老人的原型在历史上确有真人,名为尼古拉斯(Nicholas),生活在古罗马帝国的三至四世纪(公元270年3月15日~343年12月6日)。



        他是罗马帝国在亚洲行省的米拉城(Myra)的主教,米拉城就是现今土耳其安塔利亚省(Antalya)境内的代姆雷(Demre)。

        尼古拉斯一生当中做了很多慈善的工作,他最喜欢在暗中帮助穷人,所以死后被尊为圣徒,称为圣尼古拉斯(Saint Nicholas)。

        在传说的故事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向一户三个少女的穷人家窗户里,投进装着黄金的荷包,作为她们的嫁妆,使得她们得以出嫁。



按圣尼古拉斯向三个少女投黄金荷包

作嫁妆的故事创作的名画

The dowry for the three virgins

Gentile da Fabriano, c. 1425,

Pinacoteca Vaticana, Rome

        当然像其它所有传说一样,圣诞老人的原型也有各种不同版本。因为受圣诞文化中北欧元素的影响,奥丁(Odin)作为圣诞老人的原型亦为很多人、尤其北欧人所接受。奥丁是日耳曼人居住的北欧的神话主神。寒冬时节,奥丁神骑上他的八脚神马(Sleipnir)驰骋于天涯海角,惩恶扬善,分发礼物。



        因为版本不同,圣诞老人的形象也不同,但多数形象描述都保留了大胡子这一元素,包括圣尼古拉斯和奥丁,这个大胡子元素一直保留到现代圣诞老人的形象中。

        到中世纪(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圣尼古拉斯的大名已经传遍欧洲,他成了很多国家、地区、族群、团体的守护神,欧洲涌现出成千上万座以圣尼古拉斯命名的教堂。期间更是在12世纪前后,圣尼古拉斯以“礼物使者”的形象降临人间,将圣诞节与赠送礼物关联起来,应该说圣诞老人的声望源自其礼物使者的身份。



        到16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之后,欧洲新教国家不再对圣尼古拉斯狂热地崇拜,但它的传说在荷兰以 Sinterklaas(圣尼古拉斯的荷兰语变体说法)的名字流传了下来。



        在西方基督教国家,将圣尼古拉斯逝世日的12月6日,作为节日设立为圣尼古拉斯节(Saint Nicholas Day)。荷兰更是将圣尼古拉斯节(Sinterklaas Dag)当成了圣诞节过,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荷兰版圣诞节,而且5日的圣尼古拉斯节前夜比6日的正日子还重要,因为圣尼古拉斯节前夜要送礼物。你看:礼物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多重要!试想:如果圣诞老人和圣诞礼物无关,他还能这么火吗?



扬·斯特恩(Jan Steen)创作的名画

《圣尼古拉斯节的盛宴》

(The Feast of Saint Nicholas)

        17世纪初期,移民的大潮流,开始从欧洲流到北美。圣尼古拉斯主教的故事也被荷兰人带到了北美大陆,在这里他获得了一个本土化的名字圣•克劳斯(Santa Claus)。

        正是荷兰人最早在1624年开启了纽约的历史,荷兰殖民者在此地建立贸易站,名为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

        在美国独立战争(American Revolution War,1775年—1783年)中,荷兰支持美国抗英,战争胜利后荷兰文化进一步影响了美国。

        1804年,商人和慈善家约翰·品达德(John Pintard),在纽约成立了“纽约历史协会(New York Historical Society),力推圣尼古拉斯为协会和城市的守护神。

       1809年12月6日圣尼古拉斯节当天,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以 Diedrich Knickerbocker为笔名出版了讽刺小说《纽约外史》(A History of New York)。



        在《纽约外史》中,欧文将圣尼古拉斯描写为一个抽烟斗、驾驶飞天马车、四处送乖小孩礼物的矮胖老人。这一形象奠定了现代圣诞老人形象的基础,而且成为胖纸后,再就无法减肥了 …

       1810年品达德出版一本小册子,设计了欧文描写的圣尼古拉斯形象,其中最经典的设计,就是让圣尼古拉斯把给孩子的礼物放在壁炉前的圣诞袜里。此后,圣尼古拉斯作为给孩子分发礼物的形象逐渐被人认可。



        1821年名为《孩子们的朋友》(The Children's Friend)一书出版。



        书中写道:这位圣诞老人(Stante Claus)从北边乘坐雪橇而来,还有一只会飞的鹿。这是史上第一次描述圣诞老人乘坐鹿拉雪橇,也是将圣诞老人与宗教人物圣尼古拉斯区别开来的分水岭。



        1823年,“特洛伊前哨兵”(Troy Sentinel)首次匿名出版了克莱门特·克拉克·摩尔(Clement Clarke Moore)的小诗《圣尼古拉斯来访》(A Visit from St. Nicholas),现在更广为人知的题目叫《圣诞前夜》(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



保存于纽约市博物馆的首版

《圣尼古拉斯来访》

        《圣尼古拉斯来访》的风靡,使得孩子们在圣诞前夜等待一个神秘人物的造访,成为了一种美国式的节日传统。



1848年版《圣尼古拉斯来访》的插图

        1863年美国内战期间,以政治卡通著称的画家托马斯·纳斯特(Thomas Nast)在《哈波尔周刊》(Harper’s Weekly)上发表圣诞节连环画,把圣诞老人画成一个体形圆胖、乐呵呵,留着白胡须的老人。这个系列漫画持续连载了23年,更巩固了美国式的圣诞老人形象。到19世纪末期,对纳斯特画笔下圣诞老人的“信仰”便成了儿童纯真和成人温情的一种象征。



纳斯特画笔下的圣诞老人

        尽管如此,美国版的圣诞老人形象并非“一家独大”,直到1920年代末,圣诞老人的形象仍是多种多样的。直到1931年,老式的圣诞老人还有黑瘦的、穿着单调的绿色或者棕色衣服的版本,没有欢乐喜庆的气氛。





        1931年,美国处于经济大萧条的愁云惨雾之中,可口可乐公司也因为不含酒精的饮料市场不景气,就开始把目标受众从个体转向家庭。他们投放了大量广告,渲染家庭、朋友相聚的幸福。

       一系列广告中最成功的就是画家哈登·桑德布洛姆(Haddon Sundblom)创作的作品。他描绘了一个肥胖的白种男人,穿着红色外套,这是可口可乐商标的标志颜色,用一瓶可乐给家庭和朋友们带来欢乐的情景。这个系列广告的投放持续了35年之久,并且大获成功。



        于是,这个体形圆胖、眼睛明亮、留着白胡子、穿着红外套,乐呵呵的圣诞老人新形象,随着一个商业策略的成功而深入人心,直至把“冬季的礼物”带向全世界。桑德布洛姆也因此被被称为“现代圣诞老人之父”。

      当然,圣诞老人的行头也逐渐配备齐全 ...



      随着圣诞老人形象的完善,其座驾也从开始的一只驯鹿拉雪橇,发展成现今八只或九只驯鹿拉雪橇,每个驯鹿都有了自己的名字 …



        另外,伴随着圣诞老人为世界人民所接受,传说中的圣诞老人的故乡,也一直在西方国家争论不休。直到1995年圣诞节前夕,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Boutros Boutros-Ghali )将一封发给圣诞老人的节日贺卡,寄往芬兰北部拉毕省的省会罗瓦涅米,这才使争论停止。因为加利的贺卡起到了一种盖棺定论的作用,联合国承认圣诞  老人的故乡是罗瓦涅米。

        具体地址为:Santa Claus Village, Rovaniemi, Lapland, Finland



        菲律宾作为东方最大的天主教国家,虽然少了冰雪元素,但却少不了独特的圣诞老人活动...










               


作者: 甜甜圈圈    时间: 2020-12-24 17:28
那些都是国外的故事,我们中国的春节更红火现在在全球




欢迎光临 菲华论坛 (https://bbs.phhu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