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按儒略历累积的误差随着时间越来越大,之后被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于1582年颁行、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阿洛伊修斯·里利乌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历所制定的历法,变为 格里历(英文 Gregorian Calendar,拉丁语 Calendarium Gregorianum),即沿用至今的公历。格里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归年的365.242199074日,即每3300年误差一日。
罗马帝国采用儒略历初期,都是以皇帝登基年为纪年的元年,这样就形成了皇帝变化、纪年也变化的情况,这个与我国古代的情况是一样的。至第51任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确认了以其登基年(公元284年)为纪年元年并不再改变的纪元系统,被称为戴克里先纪元系统(Diocletian Era)。因为戴克里先不仅是异教徒,并且发动了对基督徒的大迫害,所以此系统亦被称为“殉教纪元(Era of Martyrs)”。因此戴克里先纪元系统很不受教会的待见。
公历纪年将耶稣诞生之后的年份,称为主的年份,通常用拉丁语 Anno Domini(A.D.)表示,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公元××××年(××××AD);而在耶稣诞生之前的年份,称为主前,通常用英语 Before Christ(B.C.)表示,比如公元前××××年(××××BC)。现代学者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公元改用英语 Common Era(C.E.),公元前改用英语 Before the Common Era(B.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