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休假一天没有上班,和国内的亲人朋友也视频连线,问了下现在具体情况,寒暄之余给我的最大感觉是很多人现在对待新冠肺炎的态度好像没有之前那么重视了,可能是习惯了,也可能是每天看新闻说确诊病例连续多少天下降、哪些地方没有出现新病例……今天来上班,电梯里带口罩的人也没有之前那么多了,有两个操着一口**腔的奇人在吹牛逼,我仿佛能看到唾液横飞溅人一脸的景象!
其实呢这个病毒呢最初也是从1个人开始扩散出来的。所以只要还有病人,就应该特别重视,更何况现在每天都有这么多确诊的。千万不能拿现在的数据和高峰的时候比较,要比也是跟最初的时候比。最初就是因为没有重视、以为可防可控,后来才扩散的嘛,不能重蹈覆辙。
这两天,还有一个比较热的一个话题是“新冠病毒会和人类长期共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日前表示,新冠肺炎有可能转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间存在的一个病。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新冠病毒现在传播性很强,搞死人的能力也很强。但人体有反脆弱性。尼采说,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人体和病毒之间的对抗也差不多是这样。病毒会变异,人体的免疫能力也会随着和病毒对抗的经验的增加而慢慢变强。最终变成人与流感一样的关系。
复旦大学的教授——胡善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冠肺炎今后到底是否会转为跟人类长期共存,还有待观察,要看明年或者2022年的实际情况再来判别。关键词:明年、2022年。很显然,这是场持久战。会不会和人类长期共存,还得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判别。 有人说“没事,等疫苗出来,就不用怕了。疫苗估计没那么快,而且,怕是出不来。之前听过各种好消息,音乐是那个振奋人心啊,一会说谁谁谁分离出毒株,一会又说哪哪哪启动疫苗研发项目……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听了很高兴,各种叫好。没错,这些的确是好消息,但我们也要知道,这离真正的、能用到人体上的疫苗还很远。 启动项目就不用说了。分理毒株只是疫苗研制的开始,后续还包括培养毒株,改造病毒、减毒,动物实验,人体临床试验等等,整个过程是很漫长的,通常需要几年的时间。尤其是临床试验,疫苗进入人体会不会产生抗体是一回事,最关键的是会不会有副作用。别病没预防到,反而把自己弄残了。不仅要有效,更重要的是安全。所以,短期内,疫苗是别想了。估计等到疫苗进入人体试验阶段,疫情早就被控制了,到那时候没有足够的病人可以进行试验,九成赶不上趟,Sars疫苗就是这样。即便是现在,病人足够,特效药的试验也难以进行。比如之前万众瞩目的瑞德西韦。都说很有效,为什么现在又没声音了?不是说在临床试验了吗,为什么进展这么缓慢? 因为招募不到足够的、符合条件的病人嘛!临床试验的患者是有要求的。在瑞德西韦临床试验入组病人的要求里,有一条是“30天内没有接受任何其他治疗”。单独这一点,难度就非常大。但凡身体有什么不舒服,自己买点药就吃了,要找没有接受过任何治疗的病人,难度可想而知。武汉方舱医院里的病人是很多,但一进去医院就会给每个轻症患者服用莲花清瘟,莫西沙星和奥司他韦,这些轻症患者是绝对不可能参加瑞德西韦的临床试验的,而方舱医院里重症患者就更不用说了,都重症了,你觉得有可能30天内不给任何治疗吗?这一次,瑞德西韦临床试验需要“至少”700个患者,而现在入组的、符合标准的病人还远远不够。所以,药物和疫苗之类的,真的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更没那么及时。
这就是全部国人都要闷在家里的原因。如果药物能被及时研发出来,根本不用闷,该谈恋爱谈恋爱,该跳广场舞跳广场舞,或者在广场舞上谈恋爱,随便传染,没关系……反正过两天就有药了。 可惜,事实并非如此!对待病毒,我们不能太乐观,也不要太悲观。用毛爷爷的话就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只要还有病人,就应该最大程度的去重视。尤其是那些体弱多病的、经常熬夜的、缺乏锻炼的人,特别要注意,这是场持久战。对免疫力差的人们是非常不友好的。所谓免疫力就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抵抗外来病毒和细菌的一种能力。抵抗力这玩意一时半会也提不上来,它不是你心血来潮怒做几个俯卧撑就能见效的,突然的运动反而会降低抵抗力。
不管什么时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提高抵抗力对未来的任何一种病毒都是有效的!希望看到的博友能有点警觉吧,及时和自己国内的亲朋好友吱一声,出门还是要做好防护,就算现在治好的病人也会有二次感染的机会。现在普遍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是还不是掉以轻心的时候!其实懂的人不必解释,不懂的人就当对牛弹琴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