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ade7788 于 2020-12-26 22:40 编辑
今天是孩子十八岁生日之后的第二天,一家人在雨雾迷蒙中,继续享受度假。
十八岁生日会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么?是从法律意义上可以承担法律责任,开具自己的账户?还是已经从社会层面,真正成长为一个成年人,从成年人的视角看问题,承担成人的社会责任?
以前在和孩子怄气的时候,说到孩子十八岁之后,就自己出去自食其力好了,如今,真到了十八岁,恍惚一瞬间,才发现,孩子能和自己在一起过的生日,怕是只能屈指可数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就要离开父母的身边,独自去探索这个世界。
想必,这个时候,也不会太远。
今天,虽然在休假,有一个来自老家的老哥,给老婆的文章打赏了10元钱,顺带问我妻子要了我的微信号,加过来。
几番详聊之下,原来,老哥的孩子也是到了青春期,让这位老哥发愁的不是教育,也不是孩子不争气,而是觉得自己一片苦心为孩子,孩子为什么不理解自己?
老哥和我们夫妻俩类似,属于互联网从业人员,他们比较幸运的抓住了公众号及抖音的红利,做地方性自媒体如鱼得水,也算是新阶层代表人士。
为了孩子的教育,早早就花高价把孩子送到当地国际学校的海外平行班,一年几十万的学费,可是两年高中平行班下来,孩子不仅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就是连父母的问话,也绝少回复,似乎把自己关在了自己的小世界里。
老哥看到我们能够和孩子和睦相处,有些着急,他和我说的最多的话是:
孩子这个样,将来怎么才能超过自己?出人头地?
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复这位性急老哥的问题。
外面雨打芭蕉声阵阵,放空自己意味着可以细密密的梳理一些脉络,包括同龄人的,包括孩子的,包括家庭的。
其实,让孩子超过自己,这个定义本来就是对自己和对孩子的不公平。
何必要超过自己,为何要以自己的标准和角度定义孩子的未来?
我们成长的年代,80年代,在那个蓬勃向上的时代,社会结构是开放的,犹如从中国发出的连接世界的电子邮件写到的那样: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越过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80年代的童年,有着一颗向往自由与开放的淳朴之心;90年代的少年,如海绵般吸收着国门打开后的各种舶来资讯,造就了爆炸环境中裂变的一代,在21世纪初登上舞台后,释放出了光和热。
这样的成长过程,如果自身或家庭,没有遭受到什么意外变故的话,拥有一个比父母更好的未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
到了现在,更年轻一代要超过父母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
因为20年高速发展后,大势多已定,你所在的位置,包括你后代所在的位置坐标,几乎已经被精确地定位,而为人父母者,总是焦虑自己的后代,怕朝不保夕,怕被时代的列车甩出去。
用一位焦虑老哥的话说:向上每走一步都无比艰难,而身后等待吞噬自己的血盆大口一直在张开。
当下中产阶层焦虑就是在这里,需要防止后代的跌落,害怕被甩出去。只能拼命的花钱,避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一次又一次的起跑线上。
于是,别人的孩子上市重点,你就要让孩子上省重点;别人孩子上省重点,你就要让孩子上国际校;别人的孩子11点睡,你就要让孩子12点睡;别人孩子上两个补习班,你就要让孩子上四个补习班。
这种颇类似于冷战时期的美苏军备竞赛,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同时夫妻两人,至少有一人得全方位扑在孩子身上,关于孩子教育而起的纷争,成为家庭矛盾的一个主要部分;此外,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很大程度上,与同龄人比拼的教育竞赛,也将自己家庭拖入了比拼的无敌洞。
但是,这一切最大的伤害是孩子本身,一个孩子,怀着对世界的无限憧憬长大,结果,无情的事实告诉他,前半生,你的人生,就是考试闯关,这样的人生,你告诉我,有趣么?
更为悲惨的是,拼尽一切,考试换来的成绩,学到的东西,你去问孩子,他知道这些知识,去用来做什么吗?
所以,在我妻子的朋友圈里,看到孩子学者写支票,学着计算月供,还款明细。有中介前辈说,孩子上国际学校,将来是要做大事的,怎么能让孩子做这些?
事实上,教会孩子帮着自己做事,孩子在帮助家长的同时,也理解了一份工作的不易,增加换位思考的同理心,如果能在不同的身份转换间,孩子找到能让自己快乐的方式或行业,那也不失为有意义的尝试。
鼓励孩子去不断尝试,寻找自己的快乐,比选择什么专业好就业,重要的多。
我们家的小儿子,非常喜欢研究谷歌地球,在GOOGLE MAP上一泡就是一个小时,他喜欢在地图上标注不同的点,然后在不同的建筑物下,参考不同搜索引擎,加以更新标注,甚至添加其他网站的评论。
搬运的活,小儿做的乐此不疲,既然做的开心,那就大胆去做好了,谷歌发邮件给孩子,邀请其做本地导游达人,我告诉小儿,他也感到很开心。
教育和兴趣类似,你只有做你喜欢的,才有可能做的比别人更出色,如果有可能的话,另辟蹊径,不用脱颖自胜出。
说了这么多,我的教育观是什么?其实就是两句话: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SO,孩子所在学校,从小儿子的社交礼仪,摆碗摆盘子,如何动手学会用工具修理桌椅板凳;到大儿子用自己的逻辑分析开放性的议题,学会经济学常识,用乐器演奏,用颜料描绘世界。
这一切,看着是与孩子未来考试的主课毫无关系,但是学校每学期的期末,都会根据不同学科的测验和学习报告,评估出孩子不同侧面的兴趣值——换言之,孩子将来做什么可能会更感兴趣。
接受自己父母是普通人;
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接受孩子是一个普通人。
坚信自己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而教育和家长的作用,则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帮他找到感兴趣的地方,成长的方向,成长为快乐的普通人。
成长为一个快乐的普通人,不仅把自己从虎爸虎妈的战车上解绑,获得了父母的自由;也让孩子们的成长更为轻松,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这就够了。
PS:看了下国内最新的考研数据,本次考试报考人数达到377万人,较上一年度增加了36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其实从某种角度而言,考研和延迟退休很像,都是拖延时间、延迟支付的一种办法。
对于多数人来说,上本科就是个失误,找工作时发现无法接受沉没成本,只好咬牙继续下去期待转机。
很多人所说的工作难找,其实是对自己期待过高,必经已经付出四年了,总不能去生产线当工人。
从这个角度说,让孩子在十八岁的时候,试着学一技之长,尝试不同的生活,没什么丢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