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文分享] 这是菲律宾:UKAY UKAY共和国,一件衣服2块钱

[复制链接]

169

主题

169

帖子

101

菲华币

菲华卫士

Rank: 2

积分
16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5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可能没穿过Ukay,但你一定看过。

在市场巷子尽头、水沟盖旁边、教堂后门,或高速公路入口处的铁皮棚下,总有一摊衣服摞得像山。

吊着的 T 恤上印着芝加哥大学、中国某集团、某个看不懂的慈善义工团。

你走过去翻一翻,店主懒得看你,只有电风扇在转,吹得衣服晃晃悠悠,像在提醒你:

这件 ₱15,那件 ₱50,便宜。

不是你挑它,是它挑你。

Ukay-Ukay 这个词,在Tagalog里,是“翻找”的意思,Ukay-Ukay 就是“翻来翻去、挑挑捡捡的地方”。

大多数摊主都没想过这三个音节会成一种文化。

对他们来说,这只是饭碗。

一件衣服 ₱35 批进来,卖 ₱50,赚 ₱15。一天能卖出 100 件,毛利 ₱1,500。

减去摊位费、交通、餐食,一天挣 ₱800,已经比大多数零工强得多。

尤其是疫情之后,商场消费断崖式下滑,Ukay-Ukay 反而更热闹了。

买不起 SM 的人,转身去了湿市场后门的 Ukay摊子。



Ukay 不是没人赚钱的行当。

据菲律宾贸易与工业部(DTI)与一些行业调查估计,全国 Ukay-Ukay 的年销售额在 ₱20亿到₱30亿 之间,平均每天交易金额接近 ₱8千万。

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

不是富人——富人不会穿 Ukay。

而是那些每月收入不到 几千披索的工人、外送员、洗衣女工、摊贩、收银员,几千万底层人共同撑起了这个“旧衣服帝国”。

按一件衣服 ₱50 来算,菲律宾每年可能要卖掉超过 4 亿件二手衣服。

商场一件衬衫 ₱699;

Ukay 一件 ₱45,还可能是 ZARA、Uniqlo、 Columbia 的旧款。

你说要选哪个?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帝国”是怎么来的。

最早的“二手衣潮”可以追溯到1990 年代的碧瑶(Baguio)——

当时联合国与欧美国家向菲律宾捐赠大量旧衣物,用于地震灾后救援。

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衣物从“捐赠”变成了“商品”,转手进了市场。

许多捐赠衣物被批发商收购、重新打包、按公斤出售,逐渐催生了一个庞大的非法进口链。

到 2000 年代,“Baguio Ukay” 已成为一个全国知名的标签。

二手衣物从日本、韩国、美国、澳洲的大型仓库,以吨计量,从速比克自由港、克拉克经济区、达沃港口非法流入,最终流散进菲律宾每一个小镇、每一个市场。

菲律宾早在60年代就通过了《共和国法第4653号》,禁止商业性进口二手衣,理由是“为保护人民健康与尊严”。

但这个法律,从来没真的落过地。

关税局偶尔查封几批货,媒体上做做样子,下一批货照旧进来。

没人真敢把摊贩一锅端。

你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让几百万人没饭吃。

Ukay摊主从来不是“正规经济”的参与者。

他们不打卡、不纳税、不登记,也不做梦。

他们只是靠别人不要的东西,挣一口气、一碗饭、一点尊严。



Ukay-Ukay,不再只是马尼拉巷口的地摊。

现在,它进了传统市场,占了整排店面,从北马尼拉到南棉兰佬,几乎所有菜市场你都能看到UKAY UKAY店。

还有偏远地区的周末市场,那更是满地都是UKAY UKAY。

没有冷气,也没有灯箱招牌,大多数就挂块布写着“UKAY UKAY”或“New Arrival”。

门口几乎没有装修,水泥地、铁架子、布帘遮阳,里面是一排排衣架和摞成山的衣堆。

人挤人、汗混汗,一件件翻出来,₱20、₱50、₱100 分区贴着白纸。

不试穿、不退换,也没有收银台,老板坐在一边的小凳子上,手里拿个计算机。

当然,也是有升级的,有的店家把衣服挂起来,稍微装修一下,至少看起来体面一点。

有些店开了FB,TIKTOK直播,拿着破手机对着一堆衣服喊“Class A Korean Blouse! Only ₱45!”

Ukay-Ukay,不是潮流,不是环保,不是复古。

它只是这个国家底部的缝隙,在夜晚、在小雨中、在挣扎中,继续张开。

人们在那里面,不挑剔、不计较,只想找到一件能穿的东西,穿得像个人。

这不是羞耻。

也不是悲壮。

这只是菲律宾的日常。
菲律宾华人电报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