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讨论] 竟然有三个中国银行,哪个更“纯正”

[复制链接]

165

主题

165

帖子

83

菲华币

菲华卫士

Rank: 2

积分
16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5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全球银行业的版图中,有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竟然存在三家名称里都带有 “中国银行” 字样的金融机构。它们分别扎根于菲律宾、日本和中国本土,可千万别以为它们是 “亲戚”,实际上,这三家银行的背景渊源、业务定位乃至品牌标识(LOGO),都有着云泥之别。

今天,品牌领航就来好好拆解一下这三家 “同名不同命” 的银行,看看它们各自藏着怎样的故事。​


logo升级前后对比




菲律宾 Chinabank

提到菲律宾的 Chinabank,不少人可能会下意识地将其与中国本土的银行联系起来,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家银行有着超过百年的悠久历史,其故事要从 1920 年说起。

当时,一群在菲律宾打拼的中国商人,怀揣着服务当地华人社群、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初心,创立了这家银行,也就是如今的 Chinabank。在其发展的黄金时期,业务版图曾一度扩展到中国内地,在厦门和上海都设立过分行,不过后来这些海外分行陆续关闭,Chinabank 便将全部精力聚焦于菲律宾本土市场。

如今,Chinabank 的总行坐落于菲律宾繁华的马卡蒂市,经过百年的深耕细作,它早已成为菲律宾金融领域的佼佼者,是当地领先的私人银行之一。但需要明确的是,尽管名字中带有 “China”,它却与中国没有任何直接的所有权或隶属关系,是一家地地道道的菲律宾本土私人银行,在当地的企业金融、零售金融等领域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 Chinabank 的品牌 LOGO,也经历了一段 “折腾” 的演变史,每一次变化都承载着品牌不同阶段的发展理念。

早在 20 世纪 80 至 90 年代,Chinabank 就引入了标志性的 “BC” 图标,这一图标简洁明了,成为了品牌深入人心的视觉标识。到了 2017 年,为了迎合当时金融行业追求简洁现代的趋势,银行进行了一次品牌形象更新,大胆地将标志中的图形元素去除,只保留了文字部分,试图以更简约的形象吸引年轻客户群体。

然而,在 2024 年 4 月 20 日,Chinabank 又推出了全新的品牌标志,这次的变化让人眼前一亮 —— 曾经被舍弃的 “BC” 图标重新回归。此次品牌重塑,银行着重传递 “Focused On You”(聚焦于你)的品牌信息,旨在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这次 LOGO 的回归,绝非简单的图形复刻,更是对品牌百年历史文化底蕴的重新挖掘与传承。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现代金融服务语境下,Chinabank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重塑品牌形象,一方面唤起老客户对品牌的情感记忆,另一方面也以更具历史厚重感又不失现代活力的形象,吸引新客户的关注。





日本中国银行

如果说菲律宾 Chinabank 的名字还能让人联想到中国元素,那日本的 “中国银行”(The Chugoku Bank),恐怕会让不少人感到困惑。这家银行创立于 1930 年,名字中的 “中国” 二字,和我们通常所认知的 “中国” 完全不是一回事。

原来,在古代日本,人们会根据地域距离京都的远近,将国土划分为 “近国”“中国”“远国” 等区域。这里的 “中国”,指的是日本本州岛西部的一片区域,包括广岛、冈山、山口等县,是日本本土一个重要的地理概念。日本的中国银行,正是扎根于这片 “中国地方” 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其名称也正是源于此,和中国的主权与领土概念没有丝毫关联。

作为一家区域性银行,日本中国银行的业务重心始终放在 “中国地方” 的本土市场,致力于为当地的社区居民、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 “助推器”。而它的 LOGO 设计,更是将这种 “扎根本土、兼顾传统与创新” 的品牌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 LOGO 以方形为基础,简洁大方,充满了现代感。设计师巧妙地将银行名称的首字母 “C” 进行了创意设计,变成了两个朝左的灰色箭头。其中,较大的 “C” 象征着当地社区,直观地体现了银行与本土社区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强调了其在区域金融服务中的根基与责任,凸显了 “服务本地” 的核心定位。

旁边较小的 “C” 则寓意着与时代共鸣的智慧和敏感,表明银行虽然深耕区域市场,但并不固步自封,而是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专业的金融智慧,为客户提供贴合时代需求的优质服务。

LOGO 右侧的红色方块,更是点睛之笔。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热情、活力与吉祥,在日本文化里也有着类似的积极寓意,象征着喜庆、繁荣。这个红色方块代表着一颗基于传统不变的心,表明银行在追求现代化发展、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的同时,始终坚守传统的金融服务理念与价值观,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通过这样独具匠心的 LOGO 设计,日本中国银行向客户清晰地传递出了其独特的品牌文化与经营哲学。



中国本土中国银行

相较于前两家银行,中国本土的中国银行,无疑是全球金融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 “巨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12 年,由孙中山先生批准成立,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百年来的经济发展与变迁。

如今,中国银行已发展成为一家全球性的综合金融集团,业务覆盖全球超过 60 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国金融业走向世界的 “名片”。而它的 LOGO,更是被誉为经典之作,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化的品牌定位完美融合。

自 1986 年正式投入使用以来,中国银行的 LOGO 就以其独特的设计深入人心。整个标志由圆形的图标和 “中国银行” 四个苍劲有力的书法字体组成。圆形图标巧妙地模仿了中国古代钱币的形象,采用 “内方外圆” 的造型,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外圈的圆形,寓意着中国银行是一家面向全球的国际性大银行,展现了其广阔的国际视野与全球化的业务布局,彰显了中国金融机构走向世界的自信与实力。而里圈的 “中” 字,则巧妙地融入了古钱币的 “方孔” 之中,既点明了 “中国银行” 的名称,又传递出银行 “方正、稳健” 的金融属性,契合了中国传统 “外圆内方” 的处世哲学与经营理念。

“中国银行” 四个书法字体,采纳了郭沫若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题字。郭沫若先生的书法风格豪迈而稳健,笔力遒劲,与整个标志的设计理念完美融合,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品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感染力,也让中国银行的品牌标识在众多银行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金融品牌形象的杰出代表。历经数十年的岁月洗礼,这个 LOGO 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这三家名称中都带有 “中国银行” 字样的银行,之所以会出现 “同名不同源” 的现象,本质上是特定历史背景、地域文化与品牌发展路径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的存在,也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品牌建设的深刻启示。

首先,品牌名称的 “地域性” 与 “关联性” 需要清晰界定。同样是 “中国银行”,在不同的地域语境下,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含义 —— 菲律宾 Chinabank 的 “China” 代表着早期的华人背景,日本中国银行的 “中国” 是当地的地理概念,而中国本土中国银行的 “中国” 则直接关联着国家主权与金融形象。这提示企业在进行品牌命名,尤其是跨国经营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和市场认知,通过明确的品牌定位、附加信息(如日本中国银行的英文名称 “The Chugoku Bank”)等方式,避免品牌混淆,让消费者清晰地了解品牌的核心身份。

其次,品牌 LOGO 是 “品牌内核” 的直观表达。三家银行并没有因为名称相似,就陷入 “设计雷同” 的误区,反而通过 LOGO 的差异化设计,精准传递了各自的品牌定位与文化内涵 —— 菲律宾 Chinabank 用 LOGO 的 “回归” 凸显 “以客户为中心”,日本中国银行以图形符号诠释 “扎根本土、兼顾传统与创新”,中国本土中国银行则用 “古钱币” 与 “书法” 展现 “文化底蕴与国际化视野”。这说明,品牌标识的核心价值不在于 “跟风” 或 “模仿”,而在于通过独特的视觉语言,传递品牌的核心价值与差异化优势,让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且独特的印象。



说到底,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从来都不是一个相似的名称,而是其背后独特的历史积淀、清晰的市场定位、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三家 “中国银行”,正是用各自的发展故事与品牌形象,印证了这一点。

看完这三家银行的故事,你是不是对 “同名不同命” 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如果下次再听到 “中国银行”,可别再傻傻分不清啦!你还知道哪些 “同名不同类” 的品牌趣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菲律宾华人电报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