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讨论] 何以“码头文化”:从天津,到福建,再到马尼拉

[复制链接]

181

主题

181

帖子

107

菲华币

菲华卫士

Rank: 2

积分
18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8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夏威夷时,我先生有位朋友,常年住在一条船上。他每次说起这位朋友,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甚至想,常年住在船上,是一件颇为浪漫和自由的事情。

那天我忽然意识到,如果我们说起一个人,不是说他住在船上,而是说,他住在“码头”,好像味道一下子就变了。码头不只是地理空间,它是一种气场,一种人和人之间的感受,一种社会潜意识中的象征。

我在天津长大,天津是北方的港口城市,但“码头”早已远离如今的城市生活。我关于码头的记忆,是小时候某年夏天的夜晚,我和家人在小区花园里纳凉,一位邻居老大爷,不知怎么说起天津人,他说:“嘛是天津人?别的地方打架,是互殴。天津人打架,支一口热油锅,看谁敢跳。”这段话我记了很久,但年幼的我其实根本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只觉得这种自残式的较量方式血腥、无聊。

但多年后,我读了很多书,走了很多地方,了解了很多人,渐渐开始理解他所说的“嘛是天津人?”那是一种码头文化,一种并不主流的社会秩序。在码头,真正的较量不在于谁力气大、谁会拳脚,而在于谁敢上桌、敢出手,谁的气势更硬。敢,比能更重要,这就是码头文化的底色。

码头从来不是干净体面的地方。它是城市的入口,船来船往,货物堆积,三教九流汇集于此。这样一个地方,不可能靠一纸规章维持秩序,必须靠一种更直接的气场——敢出头、敢硬碰、敢担责任。

“支一口热油锅,看谁敢跳”,本身就是一种比“能”更“敢”的夸张。没人真会往油锅里跳,但敢把话放出来,本身就是一种赢。码头文化里,虚张声势不是虚伪,而是一种“先声夺人”的智慧。

天津人“贫嘴”,说相声,抖机灵,本质上也是一种码头智慧:你得敢张嘴,敢插科打诨,敢在众人面前站出来。否则,你会被淹没在喧嚣的人群里。

在海外多年,我发现这种气场,并不仅仅存在于天津。南方的福建人,也常被说带着“码头性格”。

福建沿海,多山少田,往外闯是常态。走南洋的闽商,从码头出发,一船货、一群人,去到陌生的土地。到了异乡,外人环伺,唯一的依靠就是老乡。先外抗强敌,再内斗不息,这是闽南商人的典型格局。

我有位福建朋友,他太太是浙江人,有次聊天,他总结闽商和浙商的区别:“福建人做生意,看见一个机会,全都扑上去;浙江人做生意,一个人走通了路,另一个人就做他的上游,再做上游的上游,环环相扣。”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无论闽商还是浙商,都有我钦佩的商业智慧,但我想,他所说的差异,也是事实。如果站在地方文化的角度去看,便也不难理解为何两条看似截然相反的路,却都走向了世界级的商业成功。

福建人做生意,要先把势头打出来,把摊子撑大。看到一个行业有钱赚,就一窝蜂涌进去,先抢下地盘再说。大家一起抵御外敌,这种“一窝蜂”的能量,正是码头文化的写照。至于站稳脚跟后再内部竞争,那是后话。所以闽商——斗而不破。

相比之下,浙江人的做法就不同了。浙江也有港口,但真正成就浙江人的,是内陆的商帮和手工业。他们的成功,靠的是网络化的市场和乡土信任,“港口”只是交通与贸易的工具,而非文化之源。在这套商业逻辑里,秩序比胆气更重要;算计比抱团更有效。所以浙商——和而不同。

我还是会常常想起那位老大爷的比喻,一个人宁可支起一口热油锅“自残”,也不愿赤膊上阵与对方肉搏,这是何苦?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恍然意识到,相比后者打个血肉模糊,前者明显更具画面感。而画面感,在码头,是有现实需要的。这种需要叫做:面子。

码头人多势杂,光靠个人的财富或本事,还不足以让别人信服。你必须在公开场合“亮相”,让人觉得你有担当、有义气,有资格成为码头上的人物。一个人在码头有面子,意味着他背后有人情关系、有庇护网络,有资源利润。码头没有绝对的权力,但面子就是码头上隐性的权力。

外人如果不能理解码头文化中的面子,仅仅将其看作一种挥霍与虚荣,甚至是某种自卑心理和补偿心理作祟,就永远无法理解码头上的人、事、物为何会如此高效地运转。

我如今旅居菲律宾,一个岛国,海洋环绕,但当地却几乎没有码头文化。这是因为,菲律宾的码头大多是殖民的产物,是西班牙和美国的海上中转站。对本地人来说,它是被外力掌控的场所,而不是自己衍生江湖的空间。海在他们的生活里更多是浪漫的背景,而不是拼死闯荡的边界。

同样是海,码头守护的,是那片可以“闯出去”的海。正因如此,码头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人一听,就联想到江湖、联想到义气、联想到争勇斗狠、联想到集体和边界。它不只是一个空间,而是一个心理场域,成为我们在口耳相传里保留下来的“码头文化”。

所以,当我们问“何以码头”,问的不是“码头在哪”,而是“为什么码头意味着这种气场”。答案或许在这里:码头是混杂之地,必须靠勇气赢得位置;码头是流动之地,必须靠义气维持秩序;码头是边界之地,必须靠团结共同防御。

它象征的,不只是港口城市的历史,也不只是商帮的逻辑,而是人类社会里普遍的一种经验。当你身处喧嚣与不确定之中,你要么退缩,要么出头。出头靠胆气,靠敢为人先。码头文化,就是这种生存经验的凝结。

也许今天我们已经很少走近真正的码头了,但在语言中,在故事里,在对一些人的评价里,码头依然鲜活。正因如此,无论一个人多么排斥、抵触,甚至鄙夷,码头文化都绝无可能向现代文明彻底臣服。

它会永远像个异质的节点,提醒我们,人类交往不可能被规则完全消解,情义、面子、默契,仍然是文明的一部分。甚至,当真正的风浪巨变来临,码头的灵活与乐观,机智与慷慨,倒像是古老智慧留下的一叶诺亚方舟,提醒人类,在秩序崩解、常态失效的时刻,生存与互助往往要依靠这些“非制度化”的纽带。那时,码头并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文明能够继续向前的底色与基石。
菲律宾华人电报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