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1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讨论] 《接受主义》- 郭佳欣(侨中学院总校学生)

[复制链接]

486

主题

346

帖子

650

菲华币

菲华特使

Rank: 3Rank: 3

积分
44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07:57: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接受主义》

郭佳欣(侨中学院总校学生)


我在一阵敲锣打鼓声的催促下,艰难地张开了我的眼睛,虽然还是很困,但被外边的声音吵得实在是无法继续睡下去。于是,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拖着沉重的步伐,像“丧尸”一样左摇右晃地来到卫生间洗漱。打开水龙头,用手舀着水直接往脸上泼,寒冷的水刺激得我打着战栗,也让处于宕机状态的大脑一下清醒了过来,然后才后知后觉地想到,啊,今天原来是春节。
可能很多人都会说,春节?那不是中国的节日吗,关菲律宾什么事?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当时的我还没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有多好笑,甚至还在为少了一个节日可以找家长讨红包而感到沮丧,直到后来我被舞龙舞狮的声响吸引出门,又差点迷失在人海里,才开始自我怀疑我是否在菲律宾。

菲律宾过春节时的氛围,比起新年还要更加喜气洋洋,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这样,但至少王彬街及附近都是。特别是王彬,因为中国人聚居的缘故,入目皆是艳丽的红,红色的灯笼高高挂起,象是火红的柿子结满了整条街。街上走着的人们也大都穿着红衣服,我当时虽然被人群挤得动弹不得,注意力却被各种街边小景吸引去了,所以丝毫不觉得烦躁。出来摆摊的小贩们的招客声几乎被爆竹声盖了过去,这里我需要说清楚,这些爆竹声都是挂饰发出的声音,声音洪亮比起真的爆竹也丝毫不逊。道路两旁有着大大小小的摊子,这些摊子平时是看不见的,只有春节时他们才会“凑热闹”似的齐齐出现,琳琅满目的小东西看都看不过来,仿佛是“逛早市”,还有许多卖小吃的摊子,甜丝丝的棉花糖的味道飘到空气中的每一处,伴着街头歌手的音乐旋律跳动起伏。最让我吃惊的是,政府的人在这一天也会出现,他们是坐在电动车上,从缓缓移动的车上撒下许多糖果,使街上的热闹氛围更胜一筹。

当然,我说的是往年的春节氛围,今年的如何我看不到。因为中国人过春节,大抵都喜欢到寺庙里去拜上一拜,所以今年被老妈抓着去烧香。想着反正在菲律宾上香的人肯定不多很快就能回家再去大街上玩,于是也不挣扎,翻出了一件红衣服换上,便随着妈妈出去了。谁知刚踏入寺庙,我便被香火的味道和烟气呛得睁不开眼,还被逼出了眼泪,于是马上退后一步“逃离现场”。寺庙里的中国人多得让我又不禁怀疑我是不是穿越回了中国,还是听到寺庙外卖茉莉花的小贩操着一口满满菲律宾腔的口音说闽南语的“恭喜发财”才又把我拉回了现实。来菲律宾的福建人多,所以有许多菲律宾人便耳濡目染地学会了几句闽南语,每次听到我都会不禁地笑出声来,觉得他们实在是可爱。有一次听到他们讲,我还主动教了几句夸赞人的话让他们说给我听,虽然他们好几次都说不出来,但我还是愿意一遍一遍地纠正他们的发音,然后心满意足地听到学成的菲律宾“徒弟”用普通话夸我好看,现在想想我也真是有够“无聊”。

最后我还是被我妈提着回去寺庙求了一下平安,等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再也没有什么精力让我跑出去玩了。人都说聪明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而我不是聪明人,所以才会在特别无聊的现在,忽然开始思考人生,于是就想起了鲁迅先生写过的一篇随笔《拿来主义》。又借此想到了文化的交流,然后是在春节的今天把文化交流与今天看到的东西进行深刻思考,究竟菲律宾这些年越来越“中国化”是好还是坏的呢?菲律宾人难道就不怕中国人把文化带来然后让他们渐渐习惯从而开始遗忘自己的文化吗?

我就着这两个问题开始从沙发上站起来又原地踱步徘徊,然而我未来得及思考下去,突如其来的门铃声把我那跑到没边的神魂扯了回来。我拍了一下自己的胸膛,试图压下刚才受到的惊吓,眨了眨眼睛,然后边问是谁在按门铃边开了门,连让对方回答的时间都没给。虽然妈妈常说我这样的习惯不好,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改不掉,大概是因为每次来找我们的几乎都是周围热情友好的菲律宾邻居吧。打开门,不出我所料,果然是隔壁邻居,她手里牵着八岁的女儿,二人看见我都是笑着。特别是她女儿,献宝似地将手里的一盒年糕递给我,我诧异地看着她,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然后磕磕绊绊地用不熟练的普通话对我奶声奶气地说了一句:“姐姐,过年好”。我当时被她可爱到直接忍不住拿出自己为数不多的钱给她包了一个大大的红包。当然,她们没要,虽然我看得出来她其实很想要,但是在她妈妈的眼神暗示下,还是乖巧懂事地怎么都不肯收——啊,这就是每个人几乎都经历过的事吧。

她们走后我关上门,回头就看见了刚才为了去拿钱包红包而随手放在桌子上的年糕,忽然又在脑海中浮现了邻居女儿甜甜的笑容,看着看着忽然笑了,我想起了刚才自己漫无边际的脑洞,觉得自己是如此可笑。文化的交融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菲律宾人愿意给我们这样的时间,当他们愿意去学习我们的语言和文化,就代表着认同与亲近,这是他们在向我们传达友好的讯息,他们愿意包容我们的文化,这是中菲两国多年来友好往来的成果,他们愿意接受我们,所以对我们敞开怀抱,所以不会排斥我们的文化,他们乐意相信我们,所以愿意对我们展现出他们热情的一面。文化是人类最宝贵的资产,因为两国的友谊深厚,所以有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才会来到菲律宾,甚至把这里当做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也在日常生活中,将不同的文化渗透进来,所以,我想说,这是“接受主义”,是建立于信任之上的“接受主义”。

窗外的爆竹升起到天空中,炸开成两朵绚丽夺目的漂亮烟花,这是在提醒着人们十二点的到来,也仿佛是在冥冥之中预示着中菲两国未来文化两开花的美好景象。


旅菲各校友会联合会(校友联)庆祝2020年菲中建交45周年举办征文活动。

《接受主义》作者郭佳欣(侨中学院总校学生)荣获佳作奖

本文为校友联得奖作品系列第十一篇

本次菲中建交45周年徵文奖评委会成员:

首席评委中国大使馆田善亭文化参赞;

评委,国家公派教师章石芳博士;

评委,菲律宾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黄佳佳教授;

评委,国侨办外派晋总督导老师吴红岩教授;

评委,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张为舜先生;

评委,资深专栏作家、评论家吴文焕先生;

评委,资深专栏作家、诗人施文志先生。
菲律宾华人电报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