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文分享] 在菲律宾写作,如何提升文章的站位、格局和视野

[复制链接]

166

主题

166

帖子

93

菲华币

菲华卫士

Rank: 2

积分
1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昨天,我写了一篇文章《在菲律宾与女留学生奔现后续》。

其中一条留言戳中了我的内心,让我沉思良久。

他的网名叫“好成绩”,感觉是一位成功的中年人吧?

他给我提了几条忠告:“1.文章要有个人特色,不要为了流量蹭国内热点。2.远离标题党。您的二位“女同学”写同类文章的更值得阅读。3.提高站位,打开格局。不要蝇营狗苟,拘泥于小事而一辈子耿耿于怀,类似不吃高铁的饭、不吃迪士尼的饭之类,像裹脚布,又臭又长。4.不要为了数量而忽视质量,农村劳动挣的是“工分”,不是“公分”。总结:虽然您是小地方出来的,现在也该有点大视野了,这样的话也许可以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我也承认我的文章确实没什么特色,写的都是平铺直叙的大白话。有时候实在没有话题可写的时候,我会追一些热点,蹭一下流量。而且他说得很对,很多时候,我的标题都有点夸张,就是人们常说的“标题党”。还有他说的“要重视质量,不要只图文章数量”。对,我有时候就是只顾写得快,却忘记检查了,不是错别字很多,就是前后文不连贯,要么就是各种文法的问题,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还有就是他提到的“您的二位‘女同学’写同类文章更值得阅读”。他指的是高老师(公众号“流砂阻水”)和邓老师(公众号“陌上微花”)。她们是我刚刚认识的才女。

我强烈赞同他说的,两位老师的文章确实写得很棒,文笔流畅,见解独到,思想深刻,我在她们面前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她们是国内名牌大学老师,而我呢,不知名大专毕业,就是一名草根写作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纯粹记录生活,抒发感慨,基本上都是一些流水账。我也想写得深刻一点,但却不知道如何提高。记得曾经有一位老华侨告诉我说“你是人在菲律宾,思想还停留在国内。要眼光长远一点啊!不然就白出国了!”我很惭愧,但却不知道如何做到像他说的那样。

再就是,他的留言中最让我耿耿于怀的就是第三点“提高站位,打开格局。不要蝇营狗苟,拘泥于小事而一辈子耿耿于怀,类似不吃高铁的饭、不吃迪士尼的饭之类,像裹脚布,又臭又长。”及总结部分“虽然您是小地方出来的,现在也该有点大视野了,这样的话也许可以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看来他应该也读过我不少文章,“不吃高铁饭”就是出自于我写的那篇《一个菲律宾贫民窟女人的奋斗史(二十)》。“不吃迪士尼饭”

就是出自于我写的那篇《我们的婚姻生活:一个菲律宾贫民窟女人的奋斗史(二十三)》。

感谢这位老师的支持和鼓励,感谢他不厌其烦地看我的文章,并指出不足,给予中肯的意见。

关于这两点,我要说一下,我是来自于秦岭大山,从小过惯了苦日子,即使后来通过努力改变了贫穷落后的家庭面貌,但还是很节俭。我就觉得自己身上似乎有一种“穷人思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要不是妻子带我吃好吃的,要不是妻子给我买一些名贵的衣服,我可以天天吃面条和稀饭,简简单单炒个大白菜,或者拍个黄瓜,对我来说就是美味了。



穿的呢,我只要有衣服穿,就算是地摊货,我都一样喜欢。就算是现在让我坐高铁商务座或者飞机一等舱,说实话,我们的生活比那时候好一些了,但我还是舍不得。进服装店买衣服,或者买别的东西,很多时候我都会先看价格牌的。没办法,穷人思维很难改啊!

还有就是我的文章“像裹脚布,又臭又长。”

感谢这位老师指出,我写文章就是这一点不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着写着就刹不住了,能说的不能说的东西都抖落出来了。

记得曾经一位高人说过“把文章写长很简单,难能可贵的是把文章写短。”

这一点我需要多多练习和思考,并加以改进。

最扎心的就是他那句“提高站位,打开格局和视野”。

我想了一整天,都想不明白,于是我专门发了朋友圈,但没有几位老师回复我,只有林叔和李老师说了几句鼓励我的话。

估计其他人都怕打击我的自尊心吧?其实没关系,有啥好的建议,但讲无妨。我承认我的站位不高,格局不大,视野狭窄。可我真不知道如何提高。如果有人能指导一二,我绝对会感激涕零。

后来,我心有不甘,专门发给几位老师,请他们帮忙指导。

他们都跟我谈了很多,也让我受益匪浅。

综合一下他们的意见,还有网上的资料,就是要想提高这几点,一定要跳出“小我”的局限,从更宏观的视角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让写作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很多时候文章格局小,是因为视角被“窄化”了。

所以写作时不要只盯着具体事件、个人感受,或单一领域的细节,而忽略了更本质的关联。不被“具体场景”困住。比如写一次社区公益活动,若只描述“谁做了什么、现场很热闹”,格局就停留在“事件记录”;若能关联到“社区公益与基层治理的关系”“公益精神对社会信任的滋养”,就从“具体事”延伸到了“社会价值”。

还有就是不被“单一身份”限制。以你关注的菲律宾华文教育为例,若仅从“写作者记录活动”的角度,可能侧重“捐款流程、现场发言”。若站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承”的视角,就能挖掘“捐款行为背后的文化认同”“华文教育对中外民间交流的纽带作用”,站位自然提升。再就是不被“短期视角”束缚。比如写政策变化,别只说“政策内容是什么”,可思考“政策出台的背景(是解决什么长期问题?)”“它与过去同类政策的延续或突破”“未来可能产生的连锁影响”,从“当下”延伸到“历史与未来”。



格局的提升主要就是要把具体内容放到更大的坐标系里,让读者看到它的“位置”和“意义”。

比如个人叙事或具体事件,若能关联到更广泛的群体经验或时代背景,格局会立刻打开。比如写在菲律宾的生活散文,若只说“我今天去了市集,看到很多华人的商铺”,是个人体验。若补充“这些商铺大多是三代传承,招牌上的中文字体,藏着几代华人对‘根’的坚持——这其实是海外华社‘文化自保’与‘融入当地’的缩影,也是全球化中‘文化多样性’的一个切片”,就从“个人见闻”上升到了“群体文化生存”的命题。



再就是不要满足于描述“是什么”,而是追问“为什么”“背后有什么共性”,让文章有“穿透性”。比如写侨领的捐款,若只罗列“谁捐了多少、有多少学校或者老师受益”,那是事实呈现。若进一步分析“这种捐款行为,本质是中华文化‘重教兴邦’理念的海外延续——从古代书院捐建到现代教育公益,‘教育为根’的逻辑从未变过,而在海外华社,这更是维系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就从“具体项目”挖到了“文化规律”。

很多事物不是孤立的,关联到其他领域(如历史、经济、文化、国际形势),视野会更开阔。比如写菲律宾华文学校的课程改革,若只谈“增加了本土历史内容”,是教育领域的变化。若结合“中菲民间交流升温的背景”“海外华社‘既守文化根脉,又融当地社会’的需求”“全球华文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平衡’的趋势”,就把“课程改革”放到了“中外关系、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格局自然不同。

而提升站位不是说“空话”“喊口号”,而是用具体内容支撑宏观视角,避免“假大空”。关键是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首先要用“小细节”体现“大主题”。比如想表达“海外华社的文化坚守”,不用直接说“他们很重视文化传承”,而是写“捐款仪式上,80岁的老侨领用闽南语念《论语》里‘有教无类’的句子,台下年轻华人自发跟着念——那一刻,语言的口音不重要,文字里的精神被接住了”。用具体场景让“大主题”有画面感、有温度。

再比如谈“华文教育的影响力”,不要直接说“影响很大”,而是说“菲律宾目前有近百所华文学校,不少非华裔家庭也主动让孩子学中文——这背后就是是中菲贸易增长带动的‘中文需求’,更是文化吸引力的体现”。用数据和案例让“大视野”有依据。在文章中加入“为什么”“如果换个角度看”等思考,引导读者跟着您的视野拓展。比如写捐款报道时,可插入“有人问,华社为何持续投入教育公益?或许答案藏在老华侨们常说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里——过去是让华人孩子‘不忘本’,现在是让中华文化成为连接中外的桥梁。这种责任的迭代,本身就是格局的生长”。通过设问,让“大视野”有思考的层次感。

总之,站位和格局不是临时“装出来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要多关注更宏观内容的同时,也要多观察具体的人和事,这样就会让您的“宏观思考”有真实的落脚点,避免浮在表面。

从这些方面来看,高老师和邓老师的文章确实做到了“高站位”“大格局”“大视野”,这些都是我所欠缺的。

看来,我要多读她们的文章,多读一些比较有名气的公众号大咖的文章,看看人家都是怎么写的。多思考,多读书,多经历,多积淀,时间久了,估计才能写出有“高站位”“大格局”“大视野”的文章吧?
菲律宾华人电报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