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讨论] 串门时光:来来往往间的人、情、味

[复制链接]

183

主题

183

帖子

99

菲华币

菲华卫士

Rank: 2

积分
18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到菲律宾安家,我先生有天说:“咱们要买一个像瑞士家里那样的挂衣架放在客厅,朋友们来时挂衣服。”我说:“这里的朋友没有衣服可挂,衣服挂上,人就光着了。”

虽是笑谈,但足可见,串门,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早已成为习惯。

现代装修有一种风格,叫做去客厅化。以前装修中为了招待客人而设计的家具摆放、茶几高度、座椅围合感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个人的休闲娱乐空间。我确实去过一位朋友家,宽敞的客厅里只摆放了两张半躺的人体工学椅,她和她先生一人一把,甚至位置都是固定的。她很热情招待我坐她那把,我也很识趣地在餐桌前坐了一会儿就提议,还是出门找间咖啡厅吧。

这样私密的生活当然好,只是对我而言,一方面我享受独处,另一方面,我也喜欢朋友间可以互相串门的日常。

“串门”有种说不清的亲切。朋友笑盈盈地打开门,换鞋进屋,茶几上摆着点心,电视里放着闲散的节目。坐下来,聊几句,又不聊。空气里漂浮着茶香或是咖啡香,窗外阳光慢慢移到屋角。这样的时光,轻飘飘的,却把人包裹得稳稳当当。串门不是节日里张罗的团聚,也不是请客吃饭的隆重,它只是在普通的一天里,给人一点陪伴的光亮。

我庆幸暂居瑞士的几年时光里,虽然是租住的房子,但我的客厅有精美的茶具,有泡茶机和咖啡机,有我精挑细选又通过中欧班列千里迢迢运过去的沉香,有温馨的台灯,有古董,有烛光,有摆设,有酒,有画,也有花……

从瑞士搬家时,很多小摆设没有办法带走,有天朋友带孩子去家里,看上一个小东西,我说:“送你啦。”又看上一个小东西,我说:“也送你啦。“后来我干脆拿了一个袋子给她,让她看上什么尽可以拿走。两岁的小姑娘很是欣喜,问我:“阿姨,你的家是一个超市吗?”我被逗得哈哈大笑。

超市于孩子是什么呢?是探索的游戏,是分享的喜悦,也是自由与丰盈的生活。我想,在那间暂时居住的客厅里,我与朋友们,确确实实度过了无数如此这般的温馨时光。

我的客厅里,也邀请过不少小客人。那时我还没有孩子,但我本能地认为,在没有祖父母家可去的异国,华人小孩尤其需要有地方串门的童年。这种本能源于我的童年,我记得小时候我总和大人去一位朋友家,他家有一张很大的木桌,桌上放着茶台,进门坐下,坐下就泡茶,一喝喝一整晚。直到现在,虽然理性审美上我觉得很多茶台设计得实在笨拙俗气,但情感上我就是抑制不住地觉得亲切。

和大人去串门,与去朋友家一起玩,对孩子来说是不同的。

串门时,小孩自然地走来走去,把别人的家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拿起一只小勺,翻开一本书,跳到沙发上面,笑声一路跟随。他们在一个个怀抱之间穿梭,从这个怀里扑到那个怀里,毫无戒备。正是这种笃定,让人相信,世界在他们眼里没有裂缝。

如果家给孩子的是安全感,那么别人的家,爸爸妈妈的朋友——叔叔阿姨的家,给孩子的就是庇护感。庇护不是刻意的照顾,而是一种温柔的笼罩。那是一种氛围,一种从空气里渗出来的信任,让人松弛。这种松弛,是任何公共空间无法给与的。

而庇护感,成年人同样需要。

瑞士的冬天漫长得仿佛没有尽头。天色在下午就暗下来,山上厚厚的积雪把整个世界裹住,空气冷得像玻璃一样清脆。街道寂静,偶尔传来一声鸟鸣,反而显得空旷。独自在家时,会觉得整个世界都静止了,连钟声都慢了半拍。此时,如果朋友发来邀约“来家里坐坐,喝杯咖啡”,那简直是一种救赎。

去朋友家串门,就像在那空白的冬夜里找到了一处秘密的火光。

门一推开,壁炉里燃着柴火。木头噼啪作响,火苗像跳舞的孩子,不停伸展,把客厅映得金黄。空气里弥漫着木香和咖啡的气息。脱下厚重的外套,肩膀上的寒气一下子卸了下来。朋友笑着说“快进来”,我随意在沙发上坐下,手里捧着一杯热饮,身体一点点暖开。

并不急着说话,靠在火光边,静静地看着跳动的火焰。屋子里没有喧哗,却有一种温情的安慰。外面的冬夜寂寥得像一块厚布,而屋子里仿佛开出一朵小小的光,照见人心底的柔软。

串门的幸福,也在于这份松弛感。你不需要随时找话题来维系气氛。有人在壁炉前发呆,有人在厨房里切菜。哪怕彼此都沉默着,也不会觉得尴尬。安静是安静的,亲近是亲近的。松弛的联系,反而比紧绷的互动更牢固。它像一根透明的丝线,轻轻把彼此拴在一起。

有时,你甚至会忘了自己是客人。看见桌布皱了,顺手抚平;茶壶还温着,自己添一杯;闲着也是闲着,开始不自觉地剥起放在墙角朋友新买的大蒜。没有分寸感的顾虑,却让关系显得更加真实。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在这样的时刻柔和得像水,彼此渗开,不必分得太清。

串门不是为了交流什么大事,而是闲着没事也能见面。那种感觉,就像在庞大的世界里,有一块小小的垫子,总能让你坐下来歇息。

夜色深了,火焰渐渐低下去,外面的风雪依旧。我告别朋友,重新走回寒冷的街道,心里却带着余温。那余温不是咖啡,也不是火光,而是我知道,在这陌生的土地上,有一处门,可以为我敞开。

串门的幸福,也许并不轰烈。它是壁炉前的一杯咖啡,是饭桌上几道随手做的小菜,是孩子们在怀抱间穿梭的笑声。它让你在世界的冷意中,感受到生活其实正在默默地把你拥进怀里。

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会习惯“去客厅化”的生活,每个人都在各自的角落里安静度日。但我总觉得,人类的心灵深处还是会渴望那一声敲门——不是打扰,是确认,是吸引,是期待。那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温度,有人能走进来,你也能走出去,彼此的日常因这份来来往往,而有了柔软的回声。

生活本是一场独行,但那些行走在家与家之间的时光,闪着生命格外的盼望。
菲律宾华人电报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