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讨论] 身体日记:那些留在脸颊的时光,比语言更诚实

[复制链接]

148

主题

148

帖子

93

菲华币

菲华卫士

Rank: 2

积分
14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0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到马尼拉三月余,在北方大半年里被吹得有些干干的脸颊,终于渐渐恢复了水润。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像是完成了一项隐秘的赴菲任务。

总有人说,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但在我看来,脸颊是每个人的第二颗心,不分男女。甚至有时,脸颊比心,还要诚实。

脸颊不承担职责,不需要抓握或计算,它只负责接收。风从哪里来、温度几何、空气里藏着什么味道,它第一时间给出答案。它像一座小桥,把外部的感知与内在的情绪连接起来:外面的风一掠,心里便随之起伏。

很多时候,手掌都不及脸颊敏感。手属于“行动”的世界,老练、务实;脸颊则属于“感受”的世界,松弛、开放。它像格外敏锐的接收器,温暖、寒冷,甚至最轻微的抚触,都能被它轻易捕捉。

脸颊会把“舒适”直接投递给情绪。所以一缕风、一点阳光,常能立刻安抚人心。人快乐时,总会不自觉地仰起脸;而拿到心爱的物品,又会情不自禁地轻贴在脸上——那是把外界事物接入情绪最快的路径。

十年前,在广东的冬夜,临近春节,加班到很晚。我走出写字楼,风迎面而来。它不刺骨,甚至略带湿润的礼貌,先在脸上铺开来一层阴凉,再慢慢渗入。路灯把街道扫得空空荡荡,这阵风像一个句号,将繁忙的一天轻轻收尾。那一刻我明白,有些疲惫并不需要驱散,相反,把它照亮、放大,再安置,反而更显体面。脸颊被风贴住,情绪先在皮肤上落脚,心也随之放松。

小时候在北方,冬天天色未亮就要上学。出门前,要用围巾从前往后,把鼻子和脸颊一起裹住,在后颈交叉,再绕回胸前系紧。一路上呼出的气息化成白雾,在围巾上凝成细小的水珠,贴在脸颊上湿湿润润的。那时的我意识到,脸颊不仅是感受器,还是防线。只要它被裹住,就仿佛在寒风里筑起了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安全感。

我喜欢初秋的南欧。那是个“乱穿衣”的季节,街上穿着无袖背心的人与穿着夹克的人并肩而行。橄榄林与石墙把白昼的热意储存到傍晚,再慢慢散开。地中海的风带着盐分的清与果实的甜,吹在脸上既凉且暖,像一只冰过的酒杯轻触皮肤,又在空气里留下余温的回响。它不是非黑即白的温度,而是一种游移的调子——在“夏天已经过去”和“温暖尚未褪尽”之间往返。我将衬衣系在腰间,穿着清凉的打底背心,站在古老的石墙下,让风扑面而来。脸颊告诉我:此刻大可放下,不必追忆,也无需迷茫。

在欧洲生活时,我发现脸颊还肩负着社交的任务。西方人以贴面礼问好,不是真的亲吻,只是把脸颊相贴,再发出亲吻的声音。它之所以合时宜,恰恰在于这份“亲近而安全”的距离。短暂的轻触足以让脸颊回报以温度的确定感,哪怕只是几秒,也能让彼此间的紧张降低一点点。是呼吸擦过皮肤的那一瞬,让心变得柔软。

情绪最先在脸颊上留下证据:害羞时泛红,愤怒时发热,悲伤时有泪水滑过;而在疲惫的一天后,脸颊也会松垮,轻轻一摸,便知自己需要休息。若把它当作一面低分辨率却高真实度的“情绪屏”,我们就更容易对自己诚实。很多焦虑,并非源于问题本身,而是因为我们迟迟不肯承认身体早已发出的信号:我冷,我热,我累,我需要拥抱,或者我需要距离。而脸颊,往往是最先发话的那个。

我儿子有一只毛茸茸的小熊玩偶。每当我说:“抱抱它吧”,他就会把小熊紧紧压在脸上。就像我总会不自觉地把咖啡杯抵在面颊一样。那几乎是“占有”的反义词——不是要把物件纳入掌控,而是把自己交付给它的温度。用脸颊贴近的瞬间,喜欢就被转译成了一种“可以与身体共处”的信任。

如果记忆有路径,从脸颊到心灵,便是其中最隐秘的一条。我们在某地吹过的风,会在以后许多年被另一阵风带回当年。广东冬夜的湿凉、北方清晨围巾里的热气、南欧十月既凉且暖的触感——它们不靠句子回归,而是在皮肤上被唤醒。

那些曾经触碰过我的时光,被留在了记忆的深处,既不刺痛,也不虚无。每每惦念,都是脸颊轻轻地一颤,记忆便如河水,静静流淌。
菲律宾华人电报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