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朋友问我,我在菲做什么?我不好一一回复,今天把我做的事情和大家分享。到今天为止,经历了第三轮修改,我终于完成了博士论文第三稿的写作。2023.5-2025.6,两年的时间,一年的课程、半年的数据采集实验,半年的分析研究,艰难却充实。24年中旬到年底,课程实验后,采集到了一手数据。过年期间,带着我女儿飞到马尼拉,请数据老师验证数据有效性。
我很紧张,去星巴克买了一杯咖啡和两块面包,店员还在准备的时候,我看到装好的袋子,以为打包结束,拿起就走,带着女儿去打出租。到了数据老师那里,我的女儿坐在沙发上等我,我把电脑举到数据老师的脸跟前,非常诚恳地问他:“对于这个结果-----是否值得研究?”他的回答:“是的,数据很有研究价值!”我很激动,感谢他的肯定。这是对我辛苦一年准备的实验的肯定,也是对我这两年来从生涩的英语课程到基本理解和流畅表达的肯定。我说老师,给你带了咖啡。我打开袋子,才发现袋子里只有两块面包。想起来走得着急,忘带咖啡。“老师很抱歉,给您买的咖啡忘记带了。”老师笑起来,说等你通过论文,去喝你的咖啡。25年伊始,我开始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实验观察和数据进行整合。看到数据分析结果时,就像捧着十月怀胎呱呱坠地的婴儿。我之所以公布,是想提供文学创作方面的参考。(伦理审查合格,单盲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那些被前期测试划分到“合格”组(分数段较低)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创意工坊写作后,工坊实验后的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三行——P值小于0.05,与传统写作班有显著性差异)。而被划定为优秀组和良好组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成绩平平。这说明什么?说明那些被评价为不会写作的孩子,写的狗屁不通的孩子,被老师从词汇、语法、修辞、逻辑布局上判定——只是“合格”的孩子,仅仅通过一个学期的工坊教学,写作能力大幅度提升!而“优秀生”,面对极具开放性和灵活性的创意写作工坊,虽然写作能力,有了些许起色,但从数据结果看,差异性不显著。不代表他们没有创意,只是需要有一个更长期更有力的深入启发和引导过程,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写作习性”。他们长久地被灌入了对词汇、语法、修辞表达、逻辑布局上的“考试化”写作,逻辑严谨,表达优美,但是没有感情,就像精致的塑料花。他们的写作是为了高考,不是为了表达。我从课程开始,就告诉我的学生:写作,就是告诉别人你的感受。想说就说,不想说拉倒!写出来的东西矫揉造作,为了取悦读者,甭写了!不要追求美词美句,不要追求逻辑合理,先学会说真话!说真话,对于我们整个教育环境来说,真的太难了。我说孩子们,你们在长达十五年的写作中,什么时候认真表达过自己的真实想法?从小学开始,老师就告诉你字写得好看,语句通顺,要有美词美句。从这里开始,你就不会写了,因为你做不到。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能顾得上全部的写作要求吗?他愿意说话,能在纸上写上一句“我今天很不开心。”就是第一步的成功。一个孩子,一旦学着作文书上的话,(模仿写作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套用模版,就可惜了。取悦老师取悦父母,这是写作的悲哀。更别说那些字写得不好看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是被边缘化的。从来没有人关注过他们想说什么?说的是真是假,字写的一塌糊涂,先纠正字。真正的写作,老师不是唯一的评价者。能真正聆听孩子的人,才可以真正作为读者或评价者。当你把我当成人,写作就成了。我曾经辅导过六七岁到十三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明显,六七岁的孩子,当他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是非常容易喜欢上写作的,而且写得越来越好,因为你不断给他正向激励。而十三岁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别称为“好学生”的孩子,我的辅导很艰难,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说一些“美词美句”,说套话,写作规矩很多,模版式严重,想要他们说真话,有点难。我曾经在少年写作实验中看到的结果,在青年写作实验中也同样得到了验证。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写作教育体系是一致的,是一路上高歌猛进!直指高考的!这样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是网眼巨大的筛选,筛选上的都是膨化剂催熟的“大鱼”。真正活蹦乱跳鲜活的小鱼小虾,被判定为“发育”不合格。实际上,写作本身就是一个人终身的治愈性表达,他不应该被打捞筛选。所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什么样的实验呢?我说,从现在开始,铃声一响,不再是上课,而是作家群的集体创作。作家有自己的工作坊,工作坊里有同伴,有对手,你们在一起就是聊天。我允许你们带来饮料瓜子花生糖,允许你们带来炸鸡烤串饼干薯片,我也要带来巧克力和饼干分给大家。我们不是师生,我们是作家群。他们开心极了,给自己的小组命名为”吴彦组”、“老师的叮组”、“深藏不露组”“六小龄童组”----你听听这创意。然后各组开始工作。每节课,我会按照工作坊的要求来组织作家们讨论,发一些卡片和词语段落,分析、讨论、模仿、创作。甚至是一些游戏,对抽到的卡片任务,随机组合,进行故事创编。可以神经,但要合理;可以无厘头,但要符合生活;可以幼稚,但不能智障;可以叛逆,但不能没边儿。我对他们的要求,是文学创作本质上的“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之间的平衡。没有其他目的,就是鼓励所有孩子:说真话,想说话,说了没人说你错,创意为先!要是谁给我说一堆美词美句的假话,我会告诉他,DeepSeek也会这么写,你不一样啊!《悲惨世界》的创作结构,《平凡的世界》的创作结构。《雾都孤儿》与《活着》的创作悲情点。中外文学史上的散文创作,世界不同民族审美的差异与同构。孩子们很开心,因为我在讲故事,在黑板上讲故事线索,将情节设计技巧,将主人公命运走向,讲语言风格特色。我永远在讲故事。不讲故事,只讲理论,没人爱听。很多头发蓬乱,睡眼惺忪的男生,成为了创作主力,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非常深刻,现在有人听他们说,很多作家为他鼓掌。沉迷游戏,一个字也不愿写的“问题少女”,开始设计“沉沦女主”的命运走向。他们在工作坊里,和我激烈争吵,试图说服我,用他们的逻辑。我说你们写的这些惊悚,艺术价值没有,就是除了惊悚感,啥也没有。我说狗血的剧情,如果没有艺术构思,如何能让人共鸣?他们也真的努力构思过。所有人对我的批评睁大眼睛思考。这就够了。没有要求他们成为作家,只需要他们知道:写作,可能是需要讨巧的艺术生成过程,艰难却快乐。艺术创作过程,是多么快乐的事情。这就够了。所以,我的所谓的不会写作的孩子们,写得越来越好,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创意写作。那么,我的实验就有了价值。我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想起我的学生,心有所寄。写着散散碎碎的生活,看着奇奇怪怪的世界,始终有生而为人的执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