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马拉蒂出发,穿过马卡蒂,驶向曼达卢勇。
安保会帮你提包、开门,送你上出租。
礼貌是常态。
街边的流浪汉,一辆小车就是一个家。
贫民窟,如同这座城市缝缝补补的创口。
慢也是常态,司机会招手让前面的行人通过,也不会因为路口的车,超速行驶。
车窗外城市在变,差距也很明显。
车刚驶出马拉蒂,开往马卡蒂,好看的建筑渐渐多起来。
等到了曼达卢勇,高楼林立,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上班族步履匆匆,咖啡店里冷气十足、音乐轻柔。
城市的两个面,在十几分钟的车程里无缝切换。
人在街头,生活继续。
电车“叮叮叮”地穿街过巷,小吃摊烟气缭绕。有人沿街行走,有人街头小睡。孩子在空地踢球,女人抱着婴儿卖着炸香蕉。
一条街,既是生活场景,也是生存战场。你看得见疲惫,也看得见希望。
文化,是这座城市的骨架。
马尼拉是菲律宾的心脏,也是一部活的历史。
西班牙殖民的影子、美式都市规划、本地民间信仰在这里混杂交错。天主教堂随处可见,每逢宗教节日,全城欢腾。
贫困和拥挤并没有压垮人们的精神,反而让一种叫“Bayanihan”的互助文化在社区里更加根深蒂固。
互帮互助,哪怕自己也不富有。
真相从不完美,但值得尊重。
这座城市没有遮住自己的疤痕。
你可以在五星酒店旁看到桥下的家;也能在摩天大楼下看到卖水的孩子。但它并不因此崩溃,它继续运转、喘息、挣扎,也努力成长。
马尼拉有一种难得的平衡感——在巨大差距中相安无事,在混乱之中各得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