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你走一圈菲律宾确诊患者的隔离区。
他们称自己为“牺牲者”。
他们是菲律宾国立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疫情爆发后,他们一直在医院里为患者提供诊疗和照顾。
护士吉尔·巴纳雷斯(Jill Bañares)告诉记者,她从事这个行业3年,却从来没有学过如何穿防护服,疫情爆发之际,她和同事们不得不在Youtube上观看防护服的穿脱教程。
“当你没被选中成为一线抗疫人员,你会担心你的同事;当你被选中前往一线,你会担心自己的家庭和生活,甚至担心自己有生命危险。”
据了解,菲律宾目前至少有9名医生倒在了一线,他们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2020年。
接下来,我们跟随一线医护人员的脚步,到隔离区走一圈。
首先进入的是清洁区,这里设有值班室、更衣间、卫生间、浴室等,医护人员在这里初步换衣。
我们开始为进入隔离区做初步准备:
除去多余饰品和内衣内裤
穿洗手衣和拖鞋
双手消毒
戴一次性工作帽
戴医用N95口罩并检查气密性
穿一次性隔离衣
穿一次性防护服
戴护目镜
穿第一层手套
穿第二层手套
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互相检查有无皮肤暴露
……
接下来进入一层缓冲区,这里配有紫外线消毒。
现在我们要进入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的潜在污染区。然后就要进入污染区了,现在我们的防护还是不够,需要增加:
穿防护鞋
穿鞋套
戴一次性面罩
到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三级防护装备的穿戴,这也是医疗防护中的最高等级,总耗时大约20分钟。
穿完这些,不管你多苗条,此刻也已经是个“大胖子”,就算你站在你妈面前,她也未必能认出你。所以我们经常在国内的新闻中看到医护人员的防护服上有各种标记,为的就是辨认彼此。
接下来再次经过一道紫外线消毒的缓冲区,我们就进入了——
污染区:这里是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每次进出污染区,都要损耗一整套防护服。许多医务人员为了节约防护服,直接躺在走廊休息。
最后一站是重症监护室,这里的有创操作(简单理解就是会造成创口的诊疗手段)比较多,被感染的风险也很大,每次进出这里医护人员都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为了不浪费资源,一套防护服至少要穿4个小时以上。在穿上防护服前,他们尽量不喝水,减少上厕所的次数,期间更不能吃饭喝水,也不能擦汗擦眼泪,包括护目镜上的雾。
巴纳雷斯坦言,三十几度的天气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密不透气,全身都不舒服,每次脱下来全身都被汗水浸湿。
我们此刻身处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这里的医疗设施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
再转眼看其他医疗条件落后的省市,医护人员甚至不能凑齐一套防护装备,他们只能用塑料袋、麻布来勉强把自己和病毒隔离开。但这样的“隔离”,并不能真正保护他们。
米沙鄢地区的医护人员终于收到捐赠的防护服
白衣女子身穿的是麻布做的“防护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2003年的SARS疫情中,有20%的感染者都是医护人员。
菲律宾国立医院主任说:“我们现在想要的就是民众的配合,避免外出。如果没有人添乱,确诊患者的涨幅很快就会降下来,这对卫生工作者是莫大的好消息。”
巴纳雷斯说,作为一线医护人员,他们不要求任何表彰或赞词,因为他们无论如何都会继续前行。
逆行是一种勇气。脱下防护服,他们只是你走在路上一个擦肩而过的路人,你甚至不会注意到他们;穿上防护服,他们却比所有人都勇敢。
一袭白衣,究竟有什么魔力,让所有人都不惧生死?
END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