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快乐!
今天是国际六一儿童节。咱们就来聊聊娃的那些事儿。昨天,中国出台重大政策举措:将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根据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突破14亿。同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465万人。全国人口出生率下降至1952年最低,仅10.48‰!
开放三胎是改善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人力资源禀赋优势的必然选择。
新闻一出,网友们戏称:
对于在菲律宾长大的华人来说,听到这样的新闻可能一脸懵:“虾米?生多少不是自己说了算?”
笔者刚到菲律宾的时候同样是一脸懵,因为看到这边华人家庭两个娃是标配,三个以上是正常,只生一个的还真不常见。
疫情来临前,如果你清早走在中国城,你会看到满街送小孩上学的三轮车,还有路边大人一手牵一个还带着保姆抱一个的。小朋友无论年龄大小,全都穿着校服,在父母的叮咛声中、在哥哥姐姐的陪伴下进入校园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
时间久了,笔者也渐渐被菲华大家庭的欢声笑语所感染,想着自己父母那一辈基本都是严格遵守祖国计划生育国策过来的,身边的朋友、同学也都是独生子女的多,不禁感叹现在国内真的变了。
而40年前是这样的
笔者就试着借菲律宾这个生育友好的国家来分析一些对中国有用的启示吧!
首先,人口红利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看重的资源之源。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逐渐步入老龄化,当地经济活力严重不足,导致向低欲望生活方式看齐,长期来看一定会造成国力衰退。而东南亚的菲律宾,299,7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生活着1亿多人口。平均年龄是23岁。
巨大的年轻劳动力市场被国际认为是菲律宾崛起的重要因素。
菲律宾人民热衷生娃有以下主动和被动原因:
天主教国家不允许堕胎。这个对菲律宾有基本了解的都明白,不细说。
菲律宾人民重视家庭观念,兄弟姐妹一大家子其乐融融的氛围,是他们非常看重的。这和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多子多福”的观点如出一辙。
政府公立教育是免费的,虽然有很多不足,但基本能够满足一般家庭的教育需求。如果是私立学校,兄弟姐妹一起入学的还有学费减免折扣。
整个社会大环境都是鼓励多生的。比如妇女带娃出行,都会有专门的母婴优待,尤其商场、医院这些生活场所,服务人员都会主动帮忙,在妇女需要的时候搭一把手。
说个最常见的小例子:试试在菲律宾带娃过马路,很快会有热心人帮你叫停车辆,护送大人小孩安全过马路(当然很多时候车子会主动停下)。这些细节性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人情和素质。
还有个笔者被触动的点是,有次在餐厅观察邻座两家人吃饭,年长的孩子会主动担当照顾年幼孩子的责任,这一点不用父母操心。
说实话,兄弟姐妹在我们这些8090一代看来,多少是奢侈的陪伴,在菲律宾则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人们习惯了大家庭的团结协作、长幼有序,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福祉长远来看有利无害,事实也证明自然生育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父母能够负责的前提下)。
当然,菲律宾的未成年生育问题也非常严重,一时难以解决,不在我们今天讨论范围。我们只分析合法生育的优势。
中国虽然官宣了开放三胎却不一定能立马看见效果。因为从硬件方面看尽管比菲律宾发达,但社会认同及政策扶持方面还有待优化。还记得2015年全面放开二孩后,第二、第三年出生人口和出生率也都比之前有了提升,但2018年以后再次回落。说明生育率下降不是简单开放几胎能解决的。
现在都在说国内内卷化严重,教育、医疗、房贷是压在普通民众身上的三座大山。一个娃还能精心培养,两个娃开始精打细算,到了三个娃父母真的要连轴转了。谁不知道生简单,可养怎么办?
用这首诗概括最形象不过:
一对夫妻,二份工作,
三个孩子,四个老人,
五万房价,六天工时,
七张嘴巴,八点回家,
九零生人,十分辛苦!
专家们似乎都对开放三胎保持乐观,但年轻人们却已经“民不聊生”。
最后就会导致两极分化的局面——
贫寒家庭不怕生孩子,义务教育不花钱,吃饭随便添双筷子就好,也不怕养不活、养不大,孩子上完初中以后就是劳动力了,送进工厂包吃包住,每个月给家里交钱养老就行;
富裕家庭不怕生孩子,他们能支付得起最好的教育,多生几个多多培养才能继承家业,发扬光大;
只有中产阶级人群不肯多生,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月月要还,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物质条件,但是却没有那个经济条件,真是连躺平都不敢。
最后都来聊聊,你会要三胎吗?(如果不在菲律宾生活工作的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