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营收30亿,这家公司垄断了菲律宾的殡葬生意!
菲律宾人活着离不开MVP,而死了,则离不开ST.PETER。你不知道ST.PETER?不,你一定见过。路边招牌上白底绿字写着:ST. PETER CHAPELS而这个招牌的下面,往往还有红色繁体中文:聖彼得殯儀館
2020年10月,马尼拉,封城第N天了。焚化场排队到深夜,医院遗体放不进停尸房,灵车爆单、追悼厅断档。政府说:非常时期,请体谅。亲属说:我们只想让人,走得体面一点。大多数人措手不及,除了,他们。
一辆白色的奔驰灵车缓缓驶入医院,车身侧面印着 ST. PETER,没有鸣笛,没有多言。
工作人员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语气镇定,程序熟练。
家属叹了口气:终于来了。
在那个死亡数据每天跳表的夏季,
聖彼得是少数没有乱的公司。
而且营收增长率破表,
这家公司,卖的不是悲伤,而是死亡的秩序感。
你不知道ST. PETER的老板是谁,但你一定看过它的灵车。
白色奔驰W123,方正的车头与车灯,后车厢印着一句话:
We care beyond life./照顾生命之后的事
但其实,它照顾的是整个菲律宾对死亡的焦虑。
这家公司成立于1970年,创始人名叫:
弗朗西斯科·M·包蒂斯塔/Francisco M. Bautista
出身保守天主教家庭,仅受过小学教育。他从事过收集废品、协助消防等工作,后来做了保险业务员。
他不是殡仪师,不是神职人员,更没有医学背景。
他只是发现:菲律宾人不怕死,但怕死得没人管。
于是他想:能不能像卖保险一样,把死亡也分期付款?
这很菲律宾。
这个念头,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啥,连这事都能分期?
弗朗西斯科在妻子的鼓励下,坚持了下来,他找来牧师谈判、拜访医院管理者、请教殡仪馆老板,最后,搞出了第一个生命计划/Life Plan:
只要月付几十披索,就可以保障死后被体面送走:灵车、棺木、追悼厅、甚至火化。
他的第一个客户,是他隔壁的修女。
从此之后,聖彼得生命计划公司不再只是个公司名,
它成了菲律宾对死亡的体面幻想的代名词。
从一开始,聖彼得的生意,就不是做死人,
而是做活人对死的焦虑管理。
它的模型精准、效率惊人。
你只需要月付300披索,就可以预订一整套服务:
灵车、追悼厅、棺木、墓地协调,甚至含牧师与花圈。
更重要的是:不涨价。你今天买,二十年后用,价格照旧。
这不是慈善,这是极致的风险控制与资金池策略。
这套机制成功运作的背后,是一张闭环系统:
自营灵车车队,全国超过500辆;
自建追悼馆、火化场,在超过300个城市设点;
与保险公司、医院、地方政府密切合作,确保第一时间接单;
营销网络深入教会系统、退休协会、老年组织。
它不只是一个殡葬公司,
它是菲律宾死亡物流与情绪管理的全国网。
疫情,是这张系统的大规模亮相。
2020年全国封城,大量中小殡仪公司资源短缺和运营困难而破产。
而聖彼得依旧维持接单、派车、协调火化的全流程服务。
可以说,菲律宾政府都没准备,但聖彼得准备好了。
当国家服务缺位,民间资本就补上。
而聖彼得做的,是制度真空下的私人接管。
目前,聖彼得掌控了超过全菲律宾80%的殡葬预售市场份额。
每年服务死亡单子超过12万件。
其员工数早已破万,销售网络触及全国所有主要城市,
年营收超过30亿披索,是菲律宾殡葬界的无可争议的王者。
想更换受益人、调整服务等级?
它会提供,终身合约更新服务。
这家公司,把人死后的那点事,
变成了可管理、可标准化、可盈利的资产包。
虽然创始人家族并非华裔背景,
但你会发现,它几乎每家门店,都挂着同样一块中英文牌匾:
聖彼得殯儀館 | St. Peter Life Plan
我没找到任何资料,证明该创始人是华裔。
我只能说,这或许是市场选择,或是文化策略。
它传达给客户的信息是:
不管你讲什么语言,我们都能处理好最后的事情。
2025年,菲律宾殡仪行业依然是高门槛、强垄断、小业者无力维持的状态。
政府自己没有太多公共葬礼系统,
ST. PETER等于成了国家的外包服务商。
而那些希望靠亲戚自己处理后事的家庭,
越来越发现,不找这家公司,什么都搞不定。
于是,越来越多人开始在20岁、30岁,甚至高中毕业时,
就开始预付自己死后的那笔费用。
我只能说,这确实很菲律宾。
这家公司没有上市,却比多数上市公司更赚钱。
它不打情感牌,却让人在最情绪崩溃时,感谢它的稳定:
您已全额付款,我们将温柔处理您的一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