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的外包工厂:AI来了,客服还能撑多久?50万人即将失业?
马尼拉 BGC,凌晨两点。
玻璃幕墙里灯火通明,空调呼呼作响,一排排年轻人戴着耳机,盯着屏幕。
“Hello sir, how can I help you?”
(你好先生,我能为您做点什么?)
电话那头,是美国白天的客户。
电话这头,是菲律宾的深夜。
女孩桌上放着一大杯冰美式,掩盖不住困意。
男孩偷偷刷着手机,等着通话结束。
楼下便利店的保安已经打了2次哈欠,可这栋楼里,生活才刚开始。
20多年来,这样的夜班,撑起了菲律宾的外包工厂——
BPO,业务流程外包,也就是客服中心。
外包的黄金年代
BPO被称为菲律宾的第二OFW。
不同的是,不用漂泊海外,也能赚到美元。
2000年左右开始,美国公司发现:菲律宾人英语普及率高,口音更中性,文化更接近西方,还有一点,人工便宜。
于是,一大批呼叫中心从印度,搬到了马尼拉,然后是菲律宾全国各地。
经过20多年的发展,BPO产业的现状是:
2024 年营收 380 亿美元
占 GDP 8–10%
150–170 万人直接就业
300–500 万人间接受益
这不仅是经济数字。
它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一个月薪 2–4 万披索的客服,往往能供弟妹上学、租得起公寓,甚至买到人生第一台摩托车。
菲律宾也由此赶超印度,成为世界的“客服首都”。
AI 敲门:多重视角
但如今,AI 开始敲门了。
这不只是某个专家的担忧,而是多个机构和媒体的警告。
Dr. Donald Lim(林东纳博士) — DITO CME 总裁,他直言:若 30% 收入被 AI 替代,菲律宾每年损失 100 亿美元,50–80 万人可能失业。
Erik Brynjolfsson(埃里克·布林约尔松)、Dan Li(李丹)等— 斯坦福和麻省理工的研究显示,客服使用 AI,生产力提升 14%。新人进步最大。
《世界其他地方》 — 调查称 86% 的菲律宾白领已经在用 AI,但也有员工被自动化淘汰。未来五年,30 万人可能失业,同时新增约 10 万数据标注岗位。
《菲律宾商业世界》— 研究显示,大约三分之一的菲律宾岗位易受 AI 冲击
,但在多数情况下,AI 的作用是 辅助和增强人类生产力,而不是直接取代工作。
《金融时报》 — 指出产业正向 高价值岗位 迁移:法律助理、数据分析、软件支持。IBPAP 预测到 2028 年,行业规模可增至 250 万就业。
一句话总结:
AI 确实在吞噬低端岗位,但产业并未崩溃。
关键是,菲律宾能否完成“换挡”。而且,菲律宾近些年的薪资涨幅也是个大问题,有些客服中心,包括一些工厂,都转移到薪资更低的国家,比如越南。
社会的连锁反应
设想一下:如果 50 万人同时失业,会发生什么?
政府少了企业和个人税收,财政压力骤增。
BPO公司附近的公寓区,房价可能下跌。
年轻人找不到第一份工作,抗议、犯罪率上升,社会稳定受考验。
部分人会被迫重新加入“OFW 大军”,把人生再次押在海外。
这不是遥远的推演,而是菲律宾社会的脆弱现实。
转型的难题
产业界当然明白,不能再靠“Hello sir”吃饭。
新方向是 KPO(知识流程外包):
法律、会计
医疗影像判读
数据分析、金融后台
网络安全、AI 训练与标注
IBPAP打算推出 数字城市计划(Digital Cities Program),要把马尼拉模式推广到二三线城市,让更多地方分担就业。
听上去很美,但现实问题巨大:
教育水平参差,人才缺口明显。
许多客服人员只会照本宣科,要转型成“AI 协作工程师”谈何容易。
林东纳博士的建议是:政府必须尽快行动,建立全国性的AI再就业课程,提供失业补助,给企业税收激励,投资本土 AI 创业。
否则,BPO 可能重演菲律宾纺织厂和电子装配线的命运:辉煌一时,最后被技术浪潮淘汰。
凌晨四点,新一班客服走进大楼。
有人哈欠连天,有人拎着早餐。
太阳升起,街角广告牌写着一句话:
“AI makes customer service smarter.”
(AI 让客户服务更智能)
这句话像预言。
菲律宾的外包工厂不会一夜消失,
但它必须在巨浪里换挡。
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AI 会不会来?
而是:菲律宾能不能跟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