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当上菲律宾省长,蔡氏兄弟的王朝梦碎!
8 月 19 日,马尼拉。
菲律宾选举委员会(Comelec)一纸裁决,掀翻了卡坦端内斯省(Catanduanes)几十年的政治版图。
前省长约瑟夫·蔡(Joseph “Boboy” Cua),和他的弟弟、前副省长彼得·蔡(Peter Cua),被认定是中国国籍。
结论:兄弟俩将永远丧失参选资格。
省政坛呼风唤雨十几年的“蔡氏王朝”,就这样轰然倒塌。
蔡家并非一开始就是“政治世家”。
他们出身于卡坦端内斯省的华裔商人家庭,早年靠经营abaca(菲律宾麻)、燃油生意积累财富。
在小岛上,这类资源是命脉——麻纤维是出口硬通货,燃油掌握运输和农业。蔡家很快成了岛上绕不开的名字。
在菲律宾,“经商—参政”的路径屡见不鲜。商人有钱、有面子,下一步就是参政,争取更多利益,扩大势力版图。
蔡家也不例外。
2007 年,约瑟夫首次当选省长。
他懂得菲律宾地方政治的“生存法则”:救济、基建、握手、笑容。
灾后重建,他站在第一线,发放大米与临时工作计划(TUPAD);
政府补助,他确保“人人能分一杯羹”;
基础建设,他在省会Virac修桥补路,树立“能干事”的形象。
这套打法,在资源有限的岛屿上,几乎是“政治保险”。
他一做就是两届。2013 年落选,2016 年卷土重来,再度掌权。
他的弟弟皮特也在政治场上活跃,担任副省长。
从那时起,该省的选票变成“家族内部的轮流坐庄”,这确实很菲律宾。
但蔡家的“菲律宾人身份”,其实一直是个问号。
2012 年,政敌就曾提出申诉:
蔡氏兄弟的父母是中国籍;
他们的出生登记存在“延迟注册”;
归化文件疑点重重。
按照 1935 年宪法,如果父母都是外国人,子女即使出生在菲律宾,也不会自动获得菲律宾国籍,而是被视为随父母国籍。
案件闹上选举委员会。
2014年,选举委员会全体会议裁定约瑟夫身份“合法”,指控被驳回。
于是,质疑暂时被压下去,蔡家继续执政。
可那场判决,留下了“尾巴”:文件未完整登记、居住年限与竞选申报不符。
十年后,这些疑点成了压垮他们的证据。
2025 年的省长选举,彼得·蔡与对手帕特里克·阿赞萨(Patrick Azanza)正面交锋。
两人杀得难解难分,最后仅差 362 票,阿赞萨险胜。
胜选后,大权在握的阿赞萨立刻拿出杀招:质疑蔡氏兄弟的国籍。
选举委员会复查旧案,这次态度彻底翻转:
约瑟夫的归化文件未登记完整,宣誓程序有瑕疵;
他的“居住声明”前后矛盾,自称在Virac居住超61年,却曾任San Andres市长;
其弟皮特的身份,也被连带推翻。
最终结论:
兄弟俩不是菲律宾公民,无资格参选。
蔡氏王朝,到此宣告终结。
在菲律宾,地方政治几乎被“家族”垄断。
马科斯家族在伊洛戈斯、杜特尔特家族在达沃、阿罗约家族在邦板牙,几乎每个省都有一张“姓氏地图”。
卡坦端内斯省的姓氏就是蔡。
几十年来,他们用救济、工程和选票编织起地方权力网络。
身份问题一直像影子一样跟随,但没有对手能够触碰。
直到2025 年,新市长阿赞萨把它撕开。
这让该省成为少数打破政治王朝的省份。
全国 80 个省,70 多个还在被家族控制,而这里上演了一出“王朝梦碎”。
蔡家兄弟的倒台,让人立刻想起郭华萍(Alice Guo)案。
2024 年,这位市长候选人被查出父母均为中国人,身份造假,直接被取消资格。
舆论炸锅:
“怎么一个外国人能当市长?”
“国家安全在哪里?”
郭案之后,政府开始严查地方政坛的“假菲律宾人”。
蔡家的案件,正是在这种风口下被重新翻出。
---
假身份的戏码,不只在政坛。
Joseph Sy(陈忠振),菲律宾第二大镍矿公司 FNI 的董事长,
前几天被移民局在马尼拉机场抓下:
拿着菲律宾护照;
纸面身份是公民;
可指纹一按,结果是中国籍。
他甚至混入过 海岸警卫队辅助队,成了“荣誉准将”。
从市长、省长,到矿业大亨,假身份的触角早已伸进菲律宾的政治与经济中枢。
---
为什么假身份能横行?
1. 制度漏洞
延迟出生登记(Late Registration)最容易被钻空子。
民事登记不严格,归化文件常常缺失或“忘记录”。
2. 系统割裂
护照、出生纸、选民证、税号不互通。
指纹比对往往是唯一能揭穿的环节。
3. 地方保护
家族政治和地方执法勾连,只要没人举报,就能混一辈子。
---
那,谁能真正从政?
菲律宾宪法写着:
总统、副总统、议员、省长、市长……必须是菲律宾公民。
双重国籍者,必须正式放弃外国国籍。
外国人,即便在菲律宾出生、长期居住,也永远无权参选。
归化入籍者可以参选,但必须合法登记、公开可查。
这意味着:身份是参政的“生死线”。
一旦被戳穿,再显赫的家族也瞬间崩塌。
---
三起事件连在一起,说明的只有一句话:
在菲律宾,身份不是血脉,而是一张可以买卖、可以伪造、可以摧毁的纸。
而权力,正是建立在这张纸的幻影之上。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