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27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文分享] 從漂泊到擁抱——菲華詩人蘇榮超的文化漫遊

[复制链接]

157

主题

157

帖子

75

菲华币

菲华卫士

Rank: 2

积分
1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29 09:09:2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訪談對象】蘇榮超

華裔菲人,現居馬尼拉。祖籍福建晉江,在香港出生長大,13 歲時跟隨在菲經商的父親移民至菲律賓,至此展開一段半世紀的南洋漂泊。現任菲律賓千島詩社社長,著有詩集《奶與茶的一次偶然》、《馬尼拉,凝望之外的驚喜》,以及詩文集《都市情緣》和專欄文集《遺失》等作品。

【標題頁開場】

在菲律賓有許多從事商業活動的華人,也有許多投身於創作的菲華詩人。他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交融的象徵。他們的作品不僅凝聚了對故鄉深沉的情感,還融入了菲律賓特有風情,共同繪就了一幅幅令人動心的文學風景。

【正文】

在綿亙的半個世紀裡,華夏的靈魂靜靜沉睡在這些小島上,將菲律賓與香港的記憶巧妙編織。他的詩,不僅是一種語言的傳遞,更乘載著自身對於生命、文化和民族的虹彩,將這片包容自己的大地,如風一般吹拂,試圖激起那些還在漂泊的露珠。

作家蘇榮超一口流利的中文,咬字清楚且語速不急不慢,笑說自己內向木訥。然而點餐時卻話鋒一轉,菲律賓語(Tagalog)如雀躍的黃鶯,生動、活潑的形象不經意流露。

從香港到菲律賓

蘇榮超在香港出生長大,13 歲時第一次出國到菲律賓,在菲經商的父親碰面後,從此在這個國家定居。回想起最初在飲食文化上所面臨的不適應期,他說:「香港的飲食以粵菜為主,強調食材的原汁原味和烹飪技巧的精細。此外,香港還有豐富的茶餐廳文化,提供各式簡單而美味的本地菜餚,例如:奶茶、菠蘿包、煲仔飯等。」而菲律賓的飲食受到西班牙和馬來多種文化的影響,以米飯為主食,配料多元,包括豬肉、雞肉和各種調味料。

與香港的清淡不同,菲律賓的飲食散發著酸辣的熱情,是他經過漫長的調整和嘗試才逐漸適應。

談及適應,他認為「尊重」是在面對不同文化時最重要的一件事。許多人在融合的過程裡難免會碰上心態上要接納的困難。在這樣的過程裡,身份認同、文化歸屬都是挑戰,就如同他當年隨父親歸化入籍成華裔菲人時的矛盾心理一樣。

華校菲化與語言挑戰

時間軸拉至求學期間,蘇榮超進入中正學院就讀,這時的菲律賓剛在前幾年(七十年代初期)通過並實施「華校菲化案」,將原先為獨立機構的華校轉變為菲律賓的私校,並將學制全面菲化,自此所有的華校每天只能教授 2 小時的華語課程,原先就對學習華語興趣缺缺的同學少了學習環境,導致大部分人即使讀完 4 年中學,連中文報紙都看不懂,更別提聽說讀寫等能力。

相較土生土長的華裔菲人,蘇榮超從小在香港接受教育, 最熟悉的語言是廣東話,其次是國語 (華語)、閩南語。反倒是他在菲律賓文和英文都追不上同學的程度,在學習中吃盡苦頭。

此外,過去 70 至 80 年代,唐人街曾經有至少 5 家中文書店,如今都隨著市場需求倒閉,若想購買華文書籍,只能在海外旅行時購買或透過網路訂購。

菲律賓華人社群的商業與文化發展

菲律賓人多半對華人抱有「富裕」的印象,因此文化衝突與商業競爭也偶有發生。菲律賓的華僑社群以「商業活動」為主,因為當地商業環境較寬鬆,且在菲律賓開展事業的成本相對低廉,吸引許多中國新移民至菲律賓發展。現今的華人社群也對菲律賓有著深厚的情感。華人組織「菲華商聯總會」數十年來在菲律賓社會推行「菲華三寶」方案(農村校舍、防火賑災、義診活動),為華人建立了良好形象,促進菲中友好關係,與菲律賓人民共同建設和發展國家。

蘇榮超目前負責的「千島詩社」是在 1984 年由數十位喜愛詩歌的華人組織的詩社,鼓勵當地華人新詩創作、致力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並推介菲律賓文化給更多人。

創作:凝聚情感與觀察

「從一開始的飄流心態到現在成為華裔菲人,我開始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為什麼我不能是一個擁有中華血統的菲律賓人,在堅毅的梅花香氣中散發出清純的苿莉花魅力?」《馬尼拉,凝望之外的驚喜》是他第一次單獨將自己對於「菲律賓」文化、歷史、飲食的詩歌的集合,將這數十年來的情感與觀察融入詩中,比如:〈Halo Halo〉一詩的典故,在菲語裡有攪拌混合之意,為菲律賓著名的甜點,巧妙的在經驗與事實裡建立讀者興趣。

創作時,蘇榮超分享自己會在「自我反思、表達情感、詩的技巧和結構、重複修正」中不斷的磨練這些與菲律賓連接的結晶。過去,華文作家常以鄉愁和故鄉為創作主題,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作家受到鼓勵,開始書寫與菲律賓文化相關的內容,希望讓更多菲律賓人了解華人的認同,也看見這些詩人正用筆鋒努力在推廣當地的風情與文化。

多元共融的馬尼拉風貌

隨著時代的變遷,菲律賓文化也不斷在更迭,接受著來自不同文化的滋養與刺激。中國的農曆春節在這片土地上萌芽,街道上可以看見喜氣洋洋的燈籠與春聯,甚至還有舞龍舞獅的表演和傳統音樂的演奏,這些來自各地華人與菲律賓人,都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

馬尼拉的街頭上,蘇榮超和我道別後,晚上又熱情的招待了一桌道地的菲律賓菜,知名的酸湯(Siningan)、炒米粉(Pancit Bihon Guisado)、蒜香飯(Sinangag)、爪哇飯(Java rice)等。這些菜色口感豐富,令人一試難忘,一如《馬尼拉,凝望之外的驚喜》裡的風景,令人流連忘返。

而蘇榮超的詩將繼續化作一座座橋梁,連結在這裡的華人與菲律賓人,描繪他們共同的喜悅與哀愁。

@本文節錄自「呂宋島的茉莉香」,作者為台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士



#訪談大綱(問:趙月華 答:蘇榮超)

一、您在 13 歲時從香港移居到菲律賓,在去之前對這個國家有什麼想像或是期待嗎?那抵達後,在兩地文化之間,您是否感受到了明顯的差異?

我在香港出生長大,13歲第一次出國即到菲律賓,主要是與在菲經商的父親聚面,事實上在去菲前我對這個國家沒有太多的期待或幻想,只知道四季如夏的菲律賓位於東南亞,屬於熱帶氣候群島國家,整年氣候僅有乾季(12月至次年6月)與雨季( 7月至11月)。

扺達後的確是感受到兩地文化上明顯的差異,菲律賓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受到西班牙、美國甚至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因此擁有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和傳統。而香港則是融合了中西文化,具有獨特的歷史和生活方式。這兩個地方在美食、語言、習俗和價值觀等各方面都存在差異。

二、在菲律賓生活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有遇到什麼文化上的衝突嗎?

當兩個地方有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時,肯定會出現一些文化上的衝突。特別是在下列幾方面尤為明顯。但必須說明的是香港和菲律賓之間也有許多共同點和相互欣賞的文化元素。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通過對話和交流來促進相互之間的和諧與理解。

1)飲食習慣和風味偏好。

2)禮貌和尊重的表達方式。

3)宗教信仰和價值觀。

三、承上題,是否可以和我們簡單分享香港與菲律賓在飲食上的差別?抑或有沒有過一段飲食不適應的時期呢?

飲食文化上的不適應期肯定是有的,特別是剛到菲律賓的最初幾年,當然後來經過慢慢的調整和適應,並開始努力去嘗試各種菲式菜餚的風味。

香港的飲食以粵菜為主,粵菜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和烹飪技巧的精細。此外,香港還有豐富的茶餐廳文化,提供各種簡單而美味的本地菜餚,如奶茶、菠蘿包、煲仔飯等。

而菲律賓的飲食則受到西班牙和馬來風味等多種文化的影響。菲律賓菜以米飯為主食,常用的配料包括豬肉、雞肉、蔬菜和各種調味料。菲律賓有許多知名的菜餚,如阿多波(Adobo)、酸湯(Siningan)和烤乳豬(Lechon)。

簡單的說香港菜餚以清淡為主而菲律賓則嗜酸辣,口味比較重。

四、在《馬尼拉,凝望之外的驚喜》 ,可以看見您自身與菲律賓這個地方文化的融合,從到這個轉變過程中,能否談談您的心態?

尊重、尊重、尊重,因為很重要,所以我說三次。在接受和適應另一種文化習俗的過程中,我們都必須以尊重的態度去看待這些事物。

而在心態方面,融合過程可能會涉及一些適應和接納的障礙。當從一種文化「轉移」到另一種文化時,人們往往需要適應新的價值觀、習俗和社會規範。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面臨身份認同的挑戰,對自己歸屬哪個文化存有疑問。就如當年我隨父歸化入籍成為華裔菲人時的矛盾心情是一樣的。

但是漸漸的我從宏觀的角度看,為什麼我不能是一個擁有中華血統的菲律賓人,在堅毅的梅花香氣中散發出清純的苿莉花魅力?並擷取兩種不同文化的優點,兼容並蓄。相信這也是許多中國到菲律賓這個國家的新移民所必須面對的課題。

五、能和我們分享一下在中正學院求學的故事嗎?在學習華語的過程裡有遇到什麼困難嗎?或是在教學體制上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和我們分享?

我初到菲律賓即在中正學院求學,就讀中學一年,那是人生中最珍貴、美好的一段回憶和經歷。

大約在我就讀中學前的兩三年(1972年),菲律賓的所有華校即全面菲化,每天只能教授2個小時的華語課程,華生學習態度低落,再加上缺乏學習的環境,大部分的學生讀完4年中學後都看不懂中文報紙,更不用說讀寫能力等方面了。

由於我在香港即打下了良好的中文基礎,因此在菲律賓的求學過程中,華文課程方面不曾碰到過任何困難,倒是菲律賓文(tagalog)和英文都追不上這邊的程度,在學習中吃盡苦頭。

六、在您的新詩集中,從風俗民情到食衣住行,再到文化歷史近代人物等菲律賓元素。請分享一下這個詩集的概念形成過程,您是如何挑選這些主題的?如何將個人情感和社會觀察巧妙地融入詩歌中?

事實上以菲律賓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作為主題書寫現代詩,我在菲律賓並非第一人,之前就有已故詩人謝馨曾經出版過中菲英3語詩集「哈露哈露」(halo halo),但是我覺得仍然不夠全面,因此我寫了升級版的「馬尼拉,凝望之外的驚喜」,書中的詩盡量包括了這數十年來我所認識和知道的菲律賓,而且是忠於事實。

將個人情感和社會觀察巧妙地融入詩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保持真實和坦誠,透過詩反映出獨特的情感,並與讀者建立共鳴。

一般我會經過下列的幾個過程來完成一首詩,包括:自我反思、情感表達、詩的技巧和結構、重複修正等。

七、臺灣許多人對菲律賓是陌生的,能否和我們聊一聊您在菲律賓多年看見的華人社群是什麼樣子?當前的困境又是如何呢?

菲律賓的華人社群是多元而活躍的,在文化上,菲律賓華人保有著自己的傳統和習俗,並且積極參與傳承的工作。

在經濟上菲華人社群卻起到極重要的推動作用,許多華人家族在菲律賓擁有自己的企業和商店,並涉及各個行業領域,對菲律賓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當然,在菲律賓的華人社群也面臨不少困境,包括身份認同、文化融合、商業競爭和法律認知等。

八、答應受訪時您說:「我一直想讓更多的人去瞭解菲律賓,也想讓菲律賓人知道一個華人也用文學在推介菲文化。」想詢問在菲律賓的華人,多半也都是像您喜愛菲律賓、認同這片土地嗎?有沒有過遇過這方面的衝突呢?

大多數的華人都對菲律賓有著深厚的感情,並且認同這片土地。許多華人家族在菲律賓已經生活了幾代人,他們根深蒂固地把菲律賓視為自己的家園,為菲律賓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早輩華人落葉歸根的觀念經過數代人的心血和努力,如今都已成為落葉生根。

當然,不可否認也有些華人可能面臨與菲律賓社會的文化融合或身份認同的困擾和問題,對菲律賓的歸屬感和文化認同之間存在一些衝突。但重要的是,菲律賓的大多數華人社群一直在努力促進社會共融,他們積極參與菲律賓社會的各個領域,例如以菲華商聯總會為主流的華人僑團數十年來面對菲律賓大社會設立的「菲華三寶」方案(農村校舍、防火賑災、義診活動)為華人建立了良好的形象和促進菲中友好關係的持續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並與菲律賓人民一起共同建設和發展這個國家。

九、在文學創作裡,您希望呈現給讀者的菲律賓文化是什麼樣的?

菲律賓文化是多元豐富且充滿活力的。透過文學的創作,我希望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詩中,展示菲律賓人民的生活經歷、信仰、傳說和風俗等等。

在詩中也可以探索到菲律賓文化的各個層面,呈現出菲律賓人民的價值觀、信仰、和生活習慣,希望讓讀者更深入瞭解和欣賞菲律賓文化的美麗和多樣性。

十、對於那些想要探索自己文化身份的新住民二代學子,你有什麼建議或是看法?能否請您談談這個部分。

探索自己的文化身份不外乎下列幾點:

1、從學習語言開始

2、研究當地的文化歴史

3、積極參與社群活動

4、旅行探索

當然所有這些建議或看法的大前提,即我們都必須以包容和開放的心態去接納不同的文化,打破偏見或刻板印象,才能更全面和進一步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





《從漂泊到擁抱——菲華詩人蘇榮超的文化漫遊》

作者: 趙月華



菲律宾华人电报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04

帖子

120

菲华币

菲华特使

Rank: 3Rank: 3

积分
204
沙发
发表于 2024-6-30 12:48:20 | 只看该作者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pasay  不去第三国 DS集团直招 非博系 主营 百家乐  正规安全稳定 联系飞机:@y768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