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文分享] 同样是炸鸡,为什么 Jollibee 在香港能逆势开20家,而 Popeyes 在中国接连失败?

[复制链接]

192

主题

192

帖子

107

菲华币

菲华卫士

Rank: 2

积分
1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这次去香港,中午刚吃完红棉,晚上又是一顿ryota的日料,我老婆又爱点,胃口又小,我顿顿1.5人份,撑的无以复加,一想到第三天的vea,实在顶不住了,第二天我就觉得吃顿 Jollibee,balance一下。

结果没想到,这顿炸鸡让我看清楚了一件事:为什么 Jollibee 在香港越开越多,而 Popeyes 在中国却屡屡折戟。

其实之前 Jollibee 在内地开过店,90年代在厦门,失败了,08年选在深圳,赶上金融危机,没撑过,倒闭了。有意思的是,集团另一家子公司,在国内挺过来了——永和大王。当然这公司也不是菲律宾人原创,是2004年开始逐步收购的,永和大王是台湾企业家李玉麟和林猷澳在大陆创立,从一开始就只针对大陆的国内企业。它和永和豆浆也不是一个品牌。永和是台北附近的永和区取名。所以会有重名现象。

这次到香港,明显感觉到 Jollibee 的店变多了,这在香港整体餐饮市场随着北上消费潮萎缩之后,可以说是逆势增长——已经开到20家店了。我去的时候不是周日,但是已经被菲律宾姐姐们给占据了。

Jollibee 在香港有一个很直观的先天优势——全港有近20W菲佣,她们几乎撑起了 Jollibee 的基本盘。对菲佣来说,周末去 Jollibee 吃炸鸡加意面,是一种“精神家乡”。



这部分 diaspora 消费者,给了品牌一个稳定起点。以前 Jollibee 开的不多的时候,周末工人姐姐们基本挤在天桥下面和街道,这次过去,明显感觉到 Jollibee 周边变成了她们新的休息日聚集地,这就是 Popeyes 在中国从未拥有的。



Jollibee



Popeyes

和Jollibee比较下来,我个人来讲,可能更偏向于正版的,新鲜刚出炉的 Popeyes 炸鸡——吃过的人应该明白那种感觉。因为 Popeyes 的炸鸡是 Cajun 风味,用辣、蒜、胡椒、红椒粉、百里香等香料腌制鸡肉,让香料渗入鸡肉纤维,皮厚且多层,像千层酥一样,外皮和肉之间有“空气夹层”。腌制的好且新鲜出炉的鸡块,里面都是汁水,因为相当于外壳包裹住鸡肉,里面靠高温蒸熟了。因此,当炸鸡放置时间长,味道也会变得难吃。



而 Jollibee 不同,它脱胎于菲律宾的二手食物文化——受早期经济因素和文化观念影响,菜也贵,油也贵,菲律宾穷人会拣吃剩的炸鸡,清洗干净,进行复炸,食用。但 Jollibee 作为一个全球连锁大品牌,把“二手油”的那部分不稳定因素去掉,换成了标准化油炸工艺。Jollibee 的炸鸡,皮薄但非常脆,咬开时会有一个“啪”的声音,像戳破一层纸。这是因为它裹粉的比例轻,油温不像 Popeyes 那么高,水分快速蒸发,留下均匀的气孔。你能吃到肉汁和皮之间的“空气间隙”,这就是那种轻盈的口感。一方面可以延长保存时间(鸡肉不会马上软掉),另一方面复炸能让外皮更脆,再配上菲律宾饮食中本身偏甜口的gravy,成就了它今天的地位。(作为一个常年吃poutine的人来讲,Jollibee的肉汁不如poutine的肉汁带给我的满足感和罪恶感多)



说回 Popeyes ,在国内失败也不止是因为味道原因,20年在上海登陆,一个家常炸鸡要在魔都排8小时队,可见当时的营销方案多么落后,再加上口罩时期,门店扩张、试错、供应链搭建都被延缓或中断,22年选择暂闭,直到 2023 年,Tims China(天好)接过了  PLKC International Limited(Popeyes China)的牌照,试图用“做 Tim Hortons 的那一套”把门店、供应链、标准化和营销重新捋顺。可问题是,炸鸡这玩意儿讲究“记忆与质感”——口味一改、油温一松、裹粉一变,就不再是那只让人念念不忘的鸡了。

Tims接手后的配方可能稍微偏向了原版,但还是有差距。于是母公司 RBI 在 2024 年选择更主动介入,直接把中国业务拿回来,照着“品牌侧重标准化+本地化”的剧本,再次下场。这条路,是快,是要钱,也是要时间——没了时间,便只剩试错的代价。

Jollibee 在香港的成功,不只是因为炸鸡做得好吃,而是因为它抓住了 diaspora 群体的“情感锚点”,再用产品差异化去辐射更广人群。至于Popeyes,先恢复他的口味再说吧,虽然以前觉得它买炸鸡送的biscuit很干,但是没了之后还怪想念的。

菲律宾华人电报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