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枪击!菲律宾选举期间,这个地方死亡超200人!选完不是结束,而是清算的开始
6月17日,晚上8点,菲律宾南部棉兰佬岛的哥打巴托市(Cotabato City)
两名村警站在第4村(Barangay Poblacion 4)街角巡逻,原本再过一小时,就是市庆(Charter Day)前最后一晚的安静时刻。
然后——枪响了。
一辆摩托车掠过巷口,后座男子连开数枪,两名村警中弹倒地。两名嫌犯沿街逃逸,路过巡逻的海军陆战队第五登陆队(Marine Landing Team 5),直接开枪。
交火不到三分钟,一死一伤。
这起冲突被警方归类为“选后暴力延伸案”。而就在这几天,类似的血案在棉兰佬(Mindanao)各地密集上演:
巴西兰省拉米坦市(Lamitan City, Basilan):一枚手榴弹扔进加油站,炸伤四人;
三宝颜市(Zamboanga City):疑似阿布沙耶夫(Abu Sayyaf)成员在军警围捕中被击毙,身上带着₱68万毒品;
马京达瑙南省(Maguindanao del Sur):地方派系再度交火,至今伤亡不明。
而这一切,恰逢菲律宾刚刚结束的2025年中期选举。
选完不是结束,而是清算的开始。
根据独立组织亚洲气候冲突行动(CCAA)发布的数据,自2024年10月至2025年5月,棉兰老穆斯林自治区(BARMM)共发生759起政治暴力事件,造成244人死亡,265人受伤。
其中,327起暴力事件明确与选举有关。
菲律宾国家警察(PNP)在另一份选举维安简报中指出,全国选举期共有719起与政治相关暴力事件,死亡人数高达242人。
也就是说,全菲因选举死亡的总人数,还不及棉兰佬一个岛。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早已形成的“规律”:
选前打,是为了清除障碍;
选中打,是为了吓阻选民;
选后打,是为了算账、清场、重分利益。
而所谓民主,往往只是包在子弹和手榴弹外壳里的包装纸。
在棉兰老,选举不是比民调,是比谁敢动手
以哥打巴托这起案子为例,被捕嫌犯霍米迪·萨利普丁(Homidie Salipudin),来自马京达瑙南省(Maguindanao del Sur)的阿姆帕图安镇(Ampatuan)——这是一个在2009年制造马京达瑙大屠杀的知名政治家族基地。
而此次开枪对象,是第4村的村警,而非军方、警方或帮派分子。
什么意思?
这说明:连最底层、最基层的民选干部,只要“不站对队”,都有可能被“清除”。
类似现象,在沙里夫阿瓜克镇(Shariff Aguak)、苏丹·萨·巴隆吉镇(Sultan sa Barongis)**屡见不鲜:地方派系不靠政策,不靠选举广告,靠的是:
武装恐吓;
村长动员;
收买与扫荡。
一句话:不是黑帮选举化,是选举黑帮化。
自治之后,棉兰老更安全吗?
2019年,BARMM正式成立,自此摆脱ARMM旧制,走上“和平自治”之路。
菲律宾政府一度宣称:这是棉兰老历史性的新篇章。
但现实是,旧的枪没交,新的制度还没立稳:
原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MILF)成为自治区执政核心,但大量基层成员仍持枪自保;
地方政治家族改名换姓参政,底下势力却未变;
选举成为新的冲突接点,暴力手段不减反增。
甚至一些原停火的组织,也在2025年选举中被发现资助候选人,或直接派人参选。
此次三宝颜市被击毙的“阿布沙耶夫”成员纳赛尔·塔曼(Nasser Taman),在围捕中朝军方开火,结果被反击击毙。
看起来是好消息,但问题是:
选举期间被抓的,永远都是“士兵”——从来不是“将军”。
“将军”是谁?
是地方家族、议员、前副省长、现任市长,甚至是自治区某些权力中枢的人。
而在菲律宾,政权是地方家族的家业。
棉兰老的很多票箱,早已不是公民投票,而是私人工具。
在棉兰佬岛的许多区域,民主不是盛大的节日,而是生存考验。
在这里,投票不是表达意见,是选择阵营;
不投不是中立,是危险信号。
所以,你今天选了谁,不是明天议会里谁多一个席位,而是今晚你家会不会有陌生摩托停在门口。
菲律宾曾以“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自豪,但在棉兰老岛,每一次选举前,都要先确认一件事:
骨灰坛买好了吗?
页:
[1]